袁从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被崇祯千刀万剐凌迟( 二 )


三,八旗在北京周边放肆抢掠、损坏,毁了不少王公大臣在郊区的产业,他们险些是天天上折子弹骇袁崇焕。这情形让天子也很尴尬啊。
四,袁崇焕在第一次平台召对时,显著说的是“五年复辽”,这实在相当于在崇祯眼前立下了“军令状”。而崇祯走后,袁崇焕又对忧郁自己的人说:“或允许以吧。我这样说只不外是为了抚慰抚慰陛下。”敢对天子乱说八道,这种将军结果可想而知。
若是不说“五年复辽”,而说“八年复辽”,甚至“十年复辽”,又有何妨?当天子上那时,他或许比听到“八年复辽”、“十年复辽”更以为难以接受——后者顶多也就是个能力问题,而前者则是“欺君妄上”,是道德问题、政治问题。
事实上,正由于有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答应,以是,崇祯对他全力支持,在这几年里,崇祯对弹骇袁崇焕的折子险些是“置若罔闻”,对辽饷更是绝不小气,有资料证实:在这几年里,国库银两大多充了辽饷。
五,袁崇焕私下和皇太极“媾和”。固然,我们暂且把这个明白为袁崇焕的一种战略思量,由于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用用“媾和”这样的战略也未尝不能,不能一概而论,周全否认。然则,正是在“媾和”时代,皇太极兵进朝鲜,使得朝鲜王国这个明王朝世代相依的盟友和臣藩一夜之间兵溃君逃,最终不得不与后金签立城下之盟,结为所谓的“兄弟之邦”,险些有掉过头来对于明王朝的意思了。而袁崇焕在此时代却只是在宁远城“修防设池”,强调“城防工势”的主要性,险些没对后金接纳任何军事行动。
伶俐的“媾和”,换来的应该是自己在战略上的有利职位,这位袁督师倒好,他和后金的“媾和”竟换来了皇太极在战略上的有利职位。显然,在这场“媾和”中,袁督师处在了一个相对“拙笨”的位置,可以说,毫无军事人人和卓越指挥员的风貌,既无制敌之奇策,也无攻伐之良谋。
我们知道,历史上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和军事将领,如白起,如田单,如司马懿,如高仙芝,如史万岁,往往能够“游刃于战场之上,制权于方寸之间”,而在“后金平定朝鲜”的战争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不仅是我们,或许也包罗了昔时那位崇祯天子。
我们现在的明清史家通常只能用“修筑城防,增强工势,修整士卒,准备粮草,争取时间”来注释袁崇焕昔时在那场战争中所做的这一切。换个位置想,若是你是崇祯天子,溘然听到“袁军未动一卒,后金平定朝鲜”的新闻,你又会作何感想?
六,抗旨开市卖粮给“蒙古”人。有学者凭证《国榷》等史籍以为,那时袁崇焕卖粮给所谓的“蒙古”人,实在就包罗了后金人。这些后金人是混在蒙昔人中来买粮的。而事实上,那时,蒙古早就和后金杀青了“战略同盟”,并结下了“后裔亲家”,孝庄太后就是不折不扣的蒙昔人;而自皇太极征林丹汗之后,除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之外,他的儿子额哲也归顺了后金,甚至连林丹汗的妻子都嫁给了皇太极。
最要害的是崇祯基本没赞成过袁崇焕“开市卖粮”,对于蒙古的所谓“缺粮”,那时崇祯照样对照宽仁的,他给袁崇焕的诏书明确写道:“按人数拯救”,并要求袁崇焕严酷盘问,“务不使粮食流入东夷(后金)”,否则“以通夷论处”。但袁崇焕似乎对明令没有太在意,仍然是“我开我卖”。那些粮食不知道流向何方。
事实上,那时的后金国由于接纳了血腥的种族政策,致使“壮丁锐减,人口外逃,田地荒芜,居无完室”——严重缺粮的正是后金。
试想,辽东士卒的大部门粮食都要从内地运去,袁崇焕竟然另有这么多的“余粮”拿出来卖。而且,三翻五次地果真抗旨不遵,崇祯不杀袁崇焕都对不起“天子”二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