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摆渡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背后的故事( 二 )
“干快递就适合农村出来的 , 没见过世面的 , 非常锻炼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 。 什么样的人都能见到 , 好人、坏人、不好不坏的人 。 ”一位快递小哥谈起择业的初衷 , “当然是自由呀 , 干我们这一行是忙 , 但是我们也算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嘛 。 平时也没人管你 , 想啥时候看一下手机都可以 , 要是在别人店里打工 , 那还不是一天到晚让人盯着?”
廉思曾提出“蚁族”概念 , 在最新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4——悬停城乡间的蜂鸟》中 , 他又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比作“蜂鸟” , 蜂鸟颜色鲜艳 , 快速拍打翅膀才能悬浮空中 。
在对1692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 , 课题组发现快递、外卖小哥以环京流入的乡镇男青年为主 , 平均年龄27.62岁 。 他们穿着鲜艳外衣 , 在既有的制度设计之外 , 没有社会网络支撑 , 只能靠快速扇动翅膀 , 得以在城市生存 。
王利刚从小没离开过许昌 , 对北京的印象是小学课本里的天安门 。 第一个落脚点在五环外 , 他跳下货车 , 心中疑惑 , “这里是北京吗?”
在贸大附近为月薪1100元的工作发传单时 , 王利刚发现送快递的月薪能有2000元 。 去面试 , 老板先问能不能吃苦 , 王利刚立下志向 , 早日成为月薪“万元户” 。
头一年过年 , 他拿回家8000元 , 村里人都说“这孩子不错 , 挺争气” 。 薪水随着电商兴起年年上涨 , 2012年他给家里盖了大平房 , 2015年快递业光景好 , 他赚了十几万元 。 等他把车开回村里时 , 平时不怎么瞧得起他家的人 , 也隔三差五跑来说媒了 。
工作时根本不知道累 , 哪里需要人 , 他就往哪里跑 。 后来他在贸大固定下来 , 种地一样 , 守着自己这片田 。 “我的第一出发点就是赚钱 。 ”他举起手 , 向空中一指 。
送快递的朋友们喜欢在发工资那天聚会 , 大家都是农村出身 , 在城市里相互照应 , 多喝两杯总要谈起各种目标 , 无外乎与钱相关 。 “今年我要买辆金杯车!”有人在年初放出豪言 。
“多劳多得 , 上不封顶 , 挣钱不要命 。 ”王利刚每天7点上班 , 有时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 , “双11”一个上午就要送2000单 。 忙的时候他就睡在三轮车里 , 铺上纸箱和护膝 , 枕着背包 , 关上半扇门 , 脚耷拉在外面 。
学校的快递也像种地一样分季节 。 4月份寄很厚的论文 , 6月份寄毕业证书和三方协议 , 七八月份招生院要寄宣传册 。 女生爱买化妆品 , 男生爱买电子产品 。 聚美优品火的时候 , 满地都是它家的箱子 。
有的留学生喜欢在拼多多上买手机、电视和平衡车 , 寄回非洲家里 。 他把每天几十个寄件需求记在小本上 , 有时连续接两个电话 , 就忘了第一个的内容 。
廉思课题组的调查显示 , 北京的快递小哥平均每月工作27天 , 每天工作11个小时 。 约会、看电影都是奢望 , 周末只想睡觉 。 王利刚快30岁时 , 家里催他回去相亲 , 谈恋爱要异地 。
快递小哥对北京的热爱强烈而显著 。 调查显示 , 70.86%的快递小哥同意“我喜欢北京” , 69.04%的同意“我关注北京的变化” , 63.89%的同意“我很愿意融入北京人当中 , 成为其中一员” , 63.94%的认为“自己为北京发展作了贡献” , 可见快递小哥对快递行业于北京贡献的认可度较高 。
看见单就想送
游走在北京街头时 , 杨俊武比王利刚多了一重身份 , 父亲 。
赚钱的渴望是一样的 。 儿子六年级 , 因为小时候别人送的一双穿不下的鞋而迷上了滑冰 。 2022年冬奥会要带动“3亿人上冰雪” , 儿子所在的小学评上了冰雪特色校 , 他也跟着有了机会 。 小杨的500米速滑成绩为48秒 , 再练一年 , 滑进46秒 , 就能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