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摆渡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背后的故事( 六 )

  廉思课题组发现 , 城市对于快递、外卖小哥 , 在经济上吸纳 , 社会上拒斥 。

  杨俊武外号“老杨” , 是不愿与人相争的人 。 去年 , 他送一个凌晨两点的单子 , 怕屋里有人睡觉 , 就先打了电话过去 。 结果这通电话搅了对方的游戏 , 那人开门就一顿横 , “打什么电话 , 不会敲门?”

  “我心想 , 大半夜敲人家门不合适 , 我打个电话有错吗?”杨俊武又气又委屈 。

  王利刚虽身处校园 , 也听过学生出口伤人:“你永远就是个送快递的 。 ”

  廉思表示 , 从现实世界来看 , 快递业本质上是进行人与人的交互和沟通的工作 , 屏幕两端联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卖家和买家、从仓库到客户 , 传递的是“物” , 更是“情” , 是社会信息传递和社会情绪传输的重要渠道 , 这使得快递小哥成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力量 。

  他说 , 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是新型的社会关系重要节点 , 是关键少数 , 是发散的“路由器” 。

  王利刚平时跟人笑脸相迎 , 与客户关系不错 , 但一旦东西损坏 , 产生利益纠纷时 , 对方马上翻脸 , 他只能打苦情牌 。

  在访谈过程中 , 一位快递小哥感慨 , “快递员就是你手脚的延伸 ,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手脚都要歧视 ,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 。

  也有温情的时候 。 王利刚的同事大年初一送快递 , 别人都很热情 , 有人送了他100元红包 , 他在群里反复诉说 , 感动得想哭 。

  前段时间北京下雪 , 杨俊武晚上11点送了一单外卖 , 转身要走时 , 那位姑娘送了他一个暖宝宝 , “今天遇到好人了” , 他在群里说 。

  他的孩子滑冰时总贴暖宝宝取暖 , 他却从没用过 。 那天 , 暖宝宝贴在他的肚子上 , “真的很暖” 。

  负责访谈的学生对快递、外卖小哥有了新的认识 , “以前我从他们手里拿外卖 , 就像从超市货架上拿东西一样 。 ”她连续点了14天外卖 , 终于在某天午餐后遇到了杨俊武 , 和他交谈的过程 , 让她想到自己的父亲 。 再点外卖时 , 她知道递给她餐盒的手背后 , 也有鲜活的故事 。

  “我来的时候是一个懵懂少年 , 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准爸爸 。 ”王利刚长期背箱子 , 肩膀一高一低 。 他被请到廉思新书发布会的现场 , 红着一张脸 , “我的人生多了一段奇遇 , 被时代记录 , 被社会铭记 。 ”尽管这些年筚路蓝缕 , 但他现在有了爱人 , 有了孩子 , 有房有车 , 感到知足 , “这一切都是送快递带给我的 。 ”

  杨俊武每天跑在路上 , 只要出门 , 都能收到媳妇和儿子发来的信息 , “注意安全” 。 他笑着摊开手机 , 展示一个小家的温暖 。

  他20岁来北京时 , 从没想过能在这待10多年 , 他的孩子已听不懂家乡方言 。 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时 , 曾去天安门看升旗 , 坐了一晚 , 结果人太多 , 看到旗时已经升到一半 。 他没想到 , 有一天他的同行能从天安门前风光地走过 , 受万千瞩目 。

  国庆70周年时 , 一辆载着“彩虹”和“家”的彩车驶来 , 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骑着各色电动车首次亮相群众游行队伍 。

  他们的出现成为新闻 , 网友在底下留下一个个点赞的拇指 。 这些都市生活的摆渡人 , 成为连接城市各个区块不可或缺的基层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