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赛道裁员潮背后:内卷、亏损和自救( 五 )
但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烧得起钱的 , 2019年以来 , 呆萝卜、吉及鲜、易果生鲜等生鲜电商企业都相继因资金问题、发展受挫等原因而退出生鲜赛道 。
时至今日 , 生鲜电商行业的烧钱游戏仍在巨头之间继续 , 价格战已经成为生鲜平台争夺市场份额 ,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
比如盒马生鲜近期在上海地区推出“斩钉价” , 水果蔬菜、海鲜水产、禽肉蛋奶等多个品类均低于叮咚买菜 。 因此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 , 这是盒马试图通过价格战遏制叮咚买菜的发展 。 不过盒马生鲜事业群总裁侯毅在朋友圈表示 , 盒马成立至今 , 从没有进行价格战 , 一直进行价值战 , 面对生鲜行业多业务的激烈竞争 , 盒马同样有价格战的能力 , 既然打了 , 那就是长期战争 。
一旦头部玩家开始发起价格战 , 赛道的其他玩家也要被迫跟进 。 因此市面上的生鲜电商玩家 , 原本可通过提价增加利润 , 但在如今价格战下 , 不得不继续依靠低价留存消费者 。 这也成为让整个行业陷入亏损困局、不得不裁员“自救”的原因 。
此外 , 在盒马鲜生开启价格战不久 , 彭博社报道称 , 阿里正在考虑为盒马鲜生寻求独立融资 , 拟估值为100亿美元 。 盒马寻找外部投资者 , 很有可能是为减轻盒马鲜生的烧钱压力 。 市场资金有限 , 这无疑也变相挤压了其他急需资金“输血”平台的生存空间 。

文章图片
图6/6
盒马门店 , 图源盒马官方微博
生鲜行业的内卷仍在继续考验业内玩家 , 除了烧钱 , 裁员“断臂”也成了平台不得不走的一条自救之道 。
不论是烧钱亦或是裁员 , 摆在众多生鲜电商平台面前的 , 依旧是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两者之间的矛盾 。 生鲜电商行业本身是高频刚需 , 实现盈利并不是没可能 , 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
在通往盈利的路上 , 不同玩家或也需要付出不同精力和时间成本 。
生鲜电商相比于线下实体店 , 减少了人工成本、租金成本以及管理成本 , 但要想与线下模式竞争 , 则需要不断增加冷链物流、仓储和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投入 , 同时提高成本投入效率 。
据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此前曾向连线Insight解释 , 目前头部生鲜电商平台在依靠生鲜产品销售收入短期仍无法取得盈利的情况下 , 还依靠其他业务收入 , 比如平台会员费收入、平台服务佣金以及冷库租赁、仓储物流等平台配套服务收入和2B业务收入的增加 , 来抵补亏损 。
叮咚买菜财报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连续处于亏损不停扩大的状态 。
一位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 , “如今活跃在市面上的头部生鲜电商平台中 , 美菜网更为艰难 。 ”
在所有生鲜业态中 , B2B是较难的 。 一端是中国农产品市场区域差异性大、食材种类多、价格差异大、产品非标性强、整合难度高;另一端是餐饮商户密度大、高度分散、价格敏感度高 , 这些都是众多B2B平台发展缓慢重要原因 。
尤其是疫情后 , 中小餐饮店铺面临关店、转让等重新洗牌和整合的过程中 , 更何况为他们服务的美菜网 。
持续亏损的生鲜赛道还在激烈的竞争中 , 一位长期跟进生鲜行业的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坦言 , 生鲜电商平台实现盈利的根本方法 , 是在商业效率上进行创新和业务模型优化 。 眼下困于亏损危局的玩家们 , 要和时间赛跑 , 谁能活到最后?
(应受访者要求 , 陈浩、刘仁轩为化名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