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无人驾驶商用车,这家公司如何撬动千亿市场?

作者|张超 编辑|罗丽娟
港通四海 , 陆联八方 。
众所周知 ,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 , 也是海洋大国 。 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3.2万公里的海岸线 , 与长江、黄河等内河水运通道 , 共同建成了中国发达的港口体系 。
【瞄准无人驾驶商用车,这家公司如何撬动千亿市场?】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 , 202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5.5亿吨 , 同比增长4.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亿标箱 , 同比增长1.2% ,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 。
在吞吐量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 , 各大港口急需降本增效 , 而港口物流自动化发展就是解决方式之一 。
1月15日 , 专注港口无人驾驶商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西井科技宣布全球首款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Q-Truck实现量产 。
瞄准无人驾驶商用车,这家公司如何撬动千亿市场?
文章图片

全球首款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Q-Truck
据悉 , 自2016年创立无人驾驶团队以来 , 西井科技就将重心放在港区无人作业重卡方面 , 自主研发了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 Q-Truck , 推进无人驾驶商用车商业落地 。
截至目前 , 除自主品牌的Q-Truck , 加上助力振华重工的智能跨运车 , 以及为部分港口用户提供的基于IGV车型平台的自动驾驶系统 , 西井科技在全球实际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已经近百台 。
2022年 , 西井科技计划在全球四个国家同步开启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换电业务 。
随着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量产 , 西井科技创始人兼CEO谭黎敏向全天候科技透露 , 公司预计很快会实现盈利;且计划在业务准备好了就上市 。
虽然相较无人驾驶乘用车 , 无人驾驶商用车的故事还不够“迷人” , 但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千亿级市场 。 西井科技、主线科技、斯年智驾等一批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纷纷涌入 , 想要分食“蛋糕” 。
谁将率先冲线?
五年实现量产
西井科技坐落于上海市长宁区利西路一处闹中取静的巷子里 , 尤为“不起眼” , 但内核却是国内少数具备全栈式开发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 。
2015年 , 尚在咨询公司工作的谭黎敏 , 机缘巧合发现了AI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潜力 , “市场有这个需求(人工智能)产生的时候 , 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时间点 。 ”自此 , 谭黎敏走上了创业之路 。
想法很酷炫 , 现实却困难重重 。 方向、资金、团队 , 均为考验 。
在他看来 , 一家AI公司的长久生存之道 , 就是将人作为起点和支点 , 寻找人工智能和每个人关系的最优解 。 由此先后需要实现产品证明、客户证明和商业模式证明 。
最终 , 他将目光瞄准港口无人驾驶商用车领域 , 聚焦载货和载人两个场景 。
西井科技经过大量调研发现 , 港口作为几乎与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相伴生的场景 , 其区域内的水平运输越来越成为困扰现代港口成本与效率的主要问题 。 在港区内 , 用于集装箱运输的重型卡车和人力开销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 而且重卡司机近年来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劳动力断层问题 。
谭黎敏和团队粗略算了一笔账 , 一位集卡司机一年的薪水差不多在10-15万元 , 一个中型码头需配备集卡200辆左右 , 每辆集卡大致配四个司机 , 这项开销一年就达到9000万元左右 。 如果能够省下这部分开支 , 将会帮助港口减轻不少的运营成本压力 。
而且 , 不同于无人驾驶乘用车需要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和地面环境 , 港口环境具有限定区域、规则可控等特点 , 且存在刚需缺口 , 无人驾驶技术商用落地更容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