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弹制造避开了一条弯路 。

文章图片
图6/16
1964年10月16日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之后 , 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快氢弹研制的要求 。 于敏所在的原子能所氢弹预研小组的30多个人调入核武器研究员理论部 , 与主战场汇合 , 集中力量攻克氢弹原理 。
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 。 主任是邓稼先 , 此外还有七名副主任 , 合称理论部“八大主任” 。 于敏是其中唯一一位没有出过国的 。

文章图片
图7/16
年轻时的于敏
于敏曾收到过一个标签“国产土专家一号” 。 1955年 , 朝永振一郎(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访问近代物理学研究所 , 对参与接待的于敏印象深刻 , 回国后发表文章 , 称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 于敏觉得 , 自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专家 , 这是事实 , 但这个“土”并不好 , 有局限性 , 科学研究需要广泛的学术交流 , 需要各种思想的碰撞 。
对于“标签” , 于敏有很多推脱记录:
于敏喜欢背诵前后《出师表》 , 客厅里也挂着一幅“淡泊以明志 , 宁静以致远” 。 有人称他是诸葛亮式的人物 , 于敏的回复是:“我只是萤火之光 , 怎能与皓月争辉 。 ”

文章图片
图8/16
电视剧中 , 于敏将“背诵《后出师表》”纳入了小组招新的考题丨电视剧《功勋》截图
对于“中国氢弹之父” , 于敏说:“这样提不符合科学 , 我一直不赞成 。 ”“氢弹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 , 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成功 , 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 。 ”

文章图片
图9/16
理论部的集中攻克过程并不顺利 , 几个小组提出的模型陆续被证明不可行 。
当时我国有两台最好的计算机 , 都是每秒运算5万次 , 一台在北京, 一台在上海 。
理论部决定兵分2组:一组留在北京继续探索突破氢弹 , 另一组 , 由于敏率领 13 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到上海 , 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J501 计算机完成加强型核航弹的优化设计 。
1965年9月27日 , 于敏率队抵达上海 , 这段出差 , 后来被称为“百日会战” 。
《于敏和氢弹原理突破的百日会战》中 , 记录了一个细节:
那时的计算机性能不稳定 , 机时又很宝贵 , 一碰到机器跳动 , 算出来的结果就不对 , 就会前功尽弃 , 浪费很多机时 。
解决的办法是 , 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计算结果存在计算机的磁鼓里 , 一旦机器跳动 , 就把存在磁鼓里的前一时刻的计算结果取出来作为初始条件由计算机重新计算 , 叫做“取鼓重做” , 用这个办法来减少机时损失 。
但这样一来 , 机器就离不开人 , 机器24 小时工作 , 人也要在一旁睁大眼睛 , 看着纸带上打印出来的计算结果 。 那时物理工作者与数学工作者混合编组 , 一起到计算机房算题 , 数学工作者负责把磁带里的程序输送到机器里 , 并时刻关注程序的运行情况 , 物理工作者则负责监视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