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轰团车“大概率是骗子”,团车CEO回怼“别把自己当先知”( 二 )
2022年造车是否还有时间窗口?闻伟表示如果市场容量是500万台就会拥挤 , 如果是2000万、3000万台就有机会 。 电动车的差异化以及新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还有空间 , 像软件订阅等新业态还会冒出来 , “大家不用担心赛道挤 , 会有细分 , 未来2年是我理解的最后的窗口期 。 ”
谁在看好团车造车?
从目前来看 , 自1月5日团车宣布正式进军造车领域 。 而闻伟造车的原始冲动就来自于“蔚小理” 。 不过市场并没有给团车造车正面的鼓励 , 宣布造车后 , 团车网的股票曾出现小幅下滑 。
除了李想外 , 大部分汽车行业从业者也纷纷吃瓜寻找 , 神奇团队在哪里 。
“不看好 , 在终端的时候和这个公司经常合作 , 他们没什么影响力和当地老牌车展比什么都没有 , 全是靠贿赂市场部经理拉车展 , 规模也很小 。 也没什么成交量 。 这种企业文化 , 造出来也不是什么好车 。 ”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 。
“恕我直言 , 这100多人的团队这么无敌吗?能干这么多事儿啊?凭我十多年的的从业经历 , 我觉得后边加个零干这些事儿也得累个半死 。 ”一位从事汽车制造的网友表示 , 这更像是在割韭菜 。
另外 , “5000万就能造车”的言论以及闻伟对造车环节很多问题都还存在模糊认知 , 这使得团车造车的靠谱程度大打折扣 。 “啥都没想好 , 啥都没做出来 , 而且造车这一个项目两个团队融合起来并不容易 。 ”
此前 ,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称 , 造车门槛已经上升至400亿元 ,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400亿储备资金 , 风险会很大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