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地评线】荔枝网评:科技赋能,让“冰雪之约”不负期待】特约评论员/余阳
早在冬奥筹办之初 , 科技部就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 , 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开展工作 , 通过系统布局科技冬奥重点任务 , 助力冬奥筹办各项工作 。
从申冬奥成功伊始 , “科技冬奥”就成为冬奥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 回顾几年来科技冬奥工作 , 可以用9个字概括: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 。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国家体育馆:场内大屏幕可以实现与现场观众的实时互动;通过手机可以完成场馆室内高精度导航;场边的“移动诊疗车”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颌面创伤的现场影像学检查和人工智能诊断 , 提升赛时医疗服务效率……从比赛到观赛 , 科技创新成果处处彰显“科技冬奥”的底色 。
5G应用助力冬奥更潮流 。
5G智慧场馆可视化综合指挥平台基于数字孪生和万物互联的理念 , 将人员、空间、设备、能源与数据流无缝结合 , 实现物联网设备、监测数据、业务信息及多元数据为一体的三维可视化运营 , 提高综合指挥能力 , 提升场馆管控效能 , 降低疫情期间运维人员数量 , 大大提高了赛事保障效率 。 依托5G智慧网络 , 结合AI、AR等技术 , 现场人员通过佩戴AR眼镜 , 分别在闭环内外执行巡检、设备维护 , 可将第一视角所见内容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递给场馆支持部门 , 技术专家犹如身临现场掌握每一个细节 , 并可通过实时语音、图文消息、画面标记、资料共享等技术手段指导现场人员进行问题排除 。 5G全面赋能冬奥场馆工作全场景 , 诠释了“科技冬奥”的新内涵 。
防疫技术助力冬奥更安全 。
防疫是成功办奥的必要前提 。 在人防的基础上引入技防 , 助力疫情防控 。 在人员进场、物品环境消毒、环境中病原体检测、人员体温监测等防疫重点环节 , 有序推进多项重点技术成果实际应用 , 切实发挥科技对北京冬奥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 。 在检测方面 , 应用气溶胶检测 , 及早发现病毒 , 及时采取措施 , 避免病毒传播;在消杀方面 , 不仅有传统的消毒剂 , 还多方面尝试应用新的技术手段 , 如分子筛微纳米催化过滤材料消毒、紫外线消毒、等离子消毒等 , 应用于循环冷却水和水处理系统的消毒、空气的消毒以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 防疫技术为冬奥的举办筑牢防护墙 , 让冬奥更加安全健康 。
绿色低碳助力冬奥更环保 。
“可持续发展”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 , 通过科技创新 , 实现绿色、智慧场馆建设 , 提供便捷化服务体验 , 有力支撑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比如 , 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 , 张家口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绿电”输入北京 , 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 , 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 , 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 使碳排量接近于零 。 方方面面的精准举措 , 点点滴滴的创新成果 , 共同铺就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之路” 。 北京冬奥会在环保、减排方面的实绩多次得到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肯定 , 呼应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5议程》所提出的理念 。
高科技应用不仅在冬奥筹办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 还将在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冬奥会后 , 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 , 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冰雪之约”持久释放科技活力 , 也将丰富更多人的日常体育生活 。 (余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