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负面缠身的“微商正规军”:社交电商大败局( 二 )


与淘宝的红利期退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微信生态圈里的各种基础设施却在日渐完备 。 在2014年前后 , 微信月活、支付用户数和微信公众号数均达到了一定量级 。
早在微信出现之前 , 在广东、江浙一代就有很多工厂在做贴牌生意 , 通过发展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城市代理 , 去层层向全国铺货 , 在多年的发展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代理制度 。
而在2013年底2014年初 , 随着微信开始渗透进越来越多人群中 , 有人开始想 , 是否可以把线下的这一套代理模式搬上线上 , 于是微商应运而生 。 从早期的假借明星代言、讲造富故事、从贴吧问答中引流 , 微商们靠着“吹”赚得盆满钵满 , 微商群体也快速扩大 , 在2015据不完全统计 , 微商的从业人数已达到960万 。
不过很快 , 在一片群魔乱舞中 , 微商频频因一些负面事件受到外界质疑 , 2015年上半年 , 因为毒面膜、被央视点名等多个事件 , 微商的形象一夜间跌至谷底 。
此外 , 微商多以赚快钱为主 , 以单品打爆市场 , 然后做七八个月就卷离场 , 形象黑化加上生意做不长久 , 让这一生意模式急待升级和转型 。 毕竟没有正规化、平台化运营的零散生意 , 终归不是微信生态下电商的最优解 。
面对新的流量机会和百废待兴的微商行业 , 社交电商便举着“正规军”的大旗来了 。
当大家看见云集靠着这一模式 , 仅用三年时间杀入电商第一梯队 , 成为微信生态中估值仅次于拼多多的电商平台;以闷声发大财著称的环球捕手 , 在2018年GMV突破百亿人民币 , 连续二年增长500%时 , 全民社交电商的浪潮便来了 。
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小型电商 , 将社交电商模式视为出路;而大型电商 , 则更多抱着别人在做我也不能错失风口的心态 。
不过 , 多数人入局的时候已经晚了 。 拔地而起又快速衰落的的社交电商 , 再次论证了一个规律:在中国创业最大的红利期 , 多数都在“无法可依”的时候 。
有魔力的三级分销
可以说 , 社交电商能够绕开平台电商筑起的高壁垒 , 拔地而起的核心武器就是三级分销+“入门费” 。
所谓三级分销 , 就是A把东西卖给B , A能拿到提成;B把东西卖给C , C把东西卖给D , 这之后的两级 , A依然能拿到提成 。 这种模式一般还伴随这一个入门费 , 也就是缴纳平台服务费(前期)或购买一个“商品礼包”(后期)成为会员后 , 才能加入上述这一系列分成 。
通过人与人之间自下而上的链接、裂变 , 通过强关系、兴趣、地域交集等形成相关性扩张 , 这种“入门费+分成”的模式颇为讨巧 。
相对于以往先聚流量再做转化的方式 , 这种方式通过先发展付费会员再形成流量组合的方式 , 实现了先赚钱再承接流量的效果——也就是说 , 在流量还没有组织起来之前就已经产生交易 , 这种模式的性价比相比传统电商显然高出不少 。
花了钱入门费的用户相对没有门槛进入的用户 , 相对于忠诚度会更高一些 , 同时也能为平台募集一笔不小的前期收入 。 云集此前就在招股书中 , 披露过这一数据 , 其2018年会员收入占到总体收入的13.6% , 即15.52亿元 。
此外 , 将原先高昂的流量成本省下来让利给分销者的方式 , 也让人们有充分的动力去不断分享、裂变 , 将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
不过 , “无法可依”的好日子总是短暂的 , 这一分销加入门费的模式始终在业内饱受诟病 , 并一度被质疑为传销 , 也逐渐走进了监管部门的视野中 。
监管收紧的标志性事件是 , 云集在2017年收到来自监管部门958万罚单 。 紧接腾讯也开始密集对这类模式进行封杀 , 其中就包括云集和环球捕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