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负面缠身的“微商正规军”:社交电商大败局( 三 )
在被处罚后 , 云集随即从2016年2月就开始着手对一些有争议的环节进行了整改 。 (按照云集此前的说法 , 958万的罚单早在2015年就已开出 , 两年后才正式下发) 。
新的政策的是:新人不再交纳“平台服务费” , 改为购买“注册大礼包” , 团队层级也改为店主——主管——经理 , 店主发展新店主仍然没有返佣 , 主管和经理通过团队纳新获得的返佣则称为“培训费” 。
整改后拉人头、发展层级的模式依然保留 , 只是云集会和主管及经理签署劳务合同 , 这样一来 , 拉人头的提成就成了公司发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 同时利益分配机制上 , 由云集向品牌商收取佣金后 , 统一发放给售出商品的店主们 。 此外 ,“平台服务费”变成了购买由实物商品构成的“礼包” , 通过一系列动作来规避风险 。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新起的社交电商 , 基本都为此模式 , 分成+礼包 。 很快 , 云集走到上市关口 , 需要进一步合规化 , 此外 , 有关部门对三级分销监管力度还在不断加大 。
2018年 , 也就是云集上市的前一年 , 云集取消入门礼包 , 并宣布从社交电商向会员电商转型 。 而云集的slogan也悄然从“手机开店上云集”变为“购物享受批发价” 。
从“开店赚钱”到“购物省钱” , 意味着云集开始弱化分销模式 , 更多的从to小B转向toC 。 而越来越多的新玩家也在监管压力和被封杀风险下开始学乖 , 要么转为一级分销、要么取消“398礼包” , 来规避风险 。
至此 , 社交电商模式走到了擦边球红利的尽头 。
社交电商的转折点
“运营可复制 , 营销可复制 , 供应链可复制 , 市场可复制 。 社交电商可复制性太强 , 壁垒建立不起来 。 ”谈及社交电商没落的根本原因 , 一位社交电商从业者这样向36氪-未来消费总结道 。
可以说 , 早期一波社交电商能够快速崛起的原因 , 就是借助入门费+三级分销的模式 , 以擦边球的方式抄了条获取流量的小道 , 其从零售生意本身并没有与普通电商模式形成根本区隔 。
于是 , 当小道一被堵死 , 其没有核心竞争壁垒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 此前靠认知差赚的流量也终得还回去 。
砍掉入门费 、三级分销这两大关键武器的卖货模式 , 可以说就是一个在商品和服务上没太多差异化的平平无奇中小型电商 , 虽然近几季财报中云集都在强调在自己在差异供应链和自有品牌的上投入 , 但从财报数字俩看并未止住颓势 。
回到上面说的 , 两大关键武器被砍掉 , 仅靠几块钱分享奖励的模式 , 对于吸引新用户来说显然是动力不足 , 一下子就提高了拉新的门槛 , 而对于老用户来说 , 更是收入一时天上一时地下 。
云集在第一次整改后 , 就有媒体报道称 , 大店主利润被削弱 , 团队成员利益激励不足 , 让四大店主集体离开云集 , 并带着他们各自的社群成员 , 加入了当时刚起盘不到三个月的达令家 。
社交电商如果没有补贴 , 又从商品到价格都没有与大的平台型电商形成显著差异 , 那么他们就又回到了当年垂直电商遇到的问题 。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后进场的社交电商均未溅起太大水花 , 有些甚至在短暂的内测后就胎死腹中 。 原先便宜获取流量的方式在模式转变后不再奏效 , 从商品到价格都没有与大的平台型电商形成显著差异的社交电商 , 又重新回到了与平台型电商的正面竞争 , 这也是一直以来垂直电商面临的问题 。
云集在第一次整改后 , 就有媒体报道称 , 大店主利润被削弱 , 团队成员利益激励不足 , 让四大店主集体离开云集 , 并带着他们各自的社群成员 , 加入了当时刚起盘不到三个月的达令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