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丽丽
历经漫长的闹剧、缠斗与司法判决后 , 瑞幸咖啡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
北京时间1月27日深夜 , 大钲资本宣布其牵头的买方团完成了对瑞幸咖啡部分股东股权的收购 , 买方团其他成员包括IDG资本和Ares SSG Capital Management 。 瑞幸咖啡董事会及公司联合临时清算人经评估 , 认为该交易符合公司的最佳长远利益 , 并已批准了该交易 。
这意味着两件事:其一 , 从股份关系上来看 , 陆正耀及其相关方(瑞幸前管理层)已彻底撤出 , 这也是瑞幸过去两年持续进行的“去陆正耀化”动作的进一步延续;其二 , 大钲资本将拥有超过50%以上的瑞幸的投票权 , 成为这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 据36氪了解 , 大钲目前在瑞幸的占股已超过30% 。
自此 , 这家曾经红极一时但又戏剧般跌落的咖啡巨头 , 终于迎来了它最新的话事人 。
盘旋的秃鹰们
瑞幸在丑闻爆出后经历的故事 , 或许比丑闻本身更能体现商业世界中人与利益的复杂 。
故事还要从更早年说起 。
作为瑞幸曾经的大股东 , 陆正耀曾以他自己和钱治亚名下的公司所持有的瑞幸股票为担保 , 从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海通、巴克莱银行和高盛等6家金融机构获得5.33亿美元贷款 。 而时至财务丑闻爆出后 , 陆正耀所质押的股份被强行平仓 , 留下高达3亿多美元的债务缺口 。 之后 , 由于其海外公司分别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和开曼群岛 , 这些股份被BVI和开曼群岛法院判决由毕马威代表全体债权方“托管清算” 。
某种程度上 , 这笔价值可观的股份可以被认为长期处于“漂流在外”的状态 。 但由于瑞幸在丑闻爆出后的股价一再下落 , 这部分股份也始终被冷遇 。
一度 , 清算方为了出售这部分股份 , 需要先将之转为ADS , 但瑞幸的存托行纽约梅隆以公司未满足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为名拒绝 。 此后 , 清算方换到场外交易 , 巴克莱也帮他们找到了26家潜在投资方 , 但此时又因为瑞幸2019年的年报迟迟未出 , 机构们因无法完成尽职调查而放弃 。
直至2021年6月30日 , 瑞幸补充发布了2019年财报 。 “一时间 , 很多投资人意识到瑞幸是个显然的被低估的资产 。 ”一位PE机构投资人如此告诉36氪 。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 多家PE基金也都曾试图与瑞幸接触 , 寻找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 。
这里同时存在的一个背景是 , 2021年的咖啡赛道竞争火热 , 尤其是在一级市场 , 各类新品牌层出不穷 , 估值空间被极大透支 。 在一些消费投资人看来 , 横向比较 , “如果Luckin有投资机会 , 或许比投资一些新品牌更理智 。 ”
这其中 , 已收购其中部分银行债权的光大也尤为积极 。 8月10日 , 它旗下的光实国际抛出了一个债务重组协议:将债务换成瑞幸咖啡的A类普通股股票 , 并使公司摆脱清算 。
8月3日 , 陆正耀在香港的律师也向清盘人发出了一封信 , 其中表示 , 火速处理瑞幸的股份“是不理性的” , “这样将远低于它的价值” 。
然而 , 根据BVI法院于2022年1月17日公布的判决书披露 , 上述陆正耀和光实国际的债务重组协议没有得到大多数债权人的认可 , 大钲资本于2021年8月14日与联合清盘人KPMG达成股权收购协议 , 并以BVI法院的批准作为交易完成的先决条件 。 KPMG于2021年9月15日向BVI法院提交申请批准该交易 。
市场上还一度传出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控制下的投资公司与中金、巴克莱和摩根士丹利等债权方接洽 , 而张背后是陆正耀 , 试图通过收购债权从而以“债转股”的形式曲线入股回归 。
两个月后 , 瑞幸董事会提议召开股东大会对公司章程进行修订 , 修订后的章程规定瑞幸咖啡的股东将不得把公司股份转让给任何受限制的人 , 以及任何受限制人士亦不能转让公司股份 , 或此等受限制人士不得就合法或实际拥有的公司股份行使表决权 。 其中 , “受限制人士”即为瑞幸咖啡和造假相关的原管理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