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 四 )


有位海归教授朋友的论文 , 被某期刊匿名评审通过一年有余了 ,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发表 。 一位去年从英国回来的年轻教师 , 说论文被某期刊评审通过两年了 , 也还没有发表 。
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
文章图片

凡此种种 , 令人感慨 。 将中英文期刊的审稿流程进行对比 , 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 也望能对国内期刊有所启发 。
英文期刊的分布也对国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笔者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 , 有些英文期刊接受本学科各方向的所有论文 , 同时 , 每个分支学科也都有专门的期刊 , 比如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组织传播、新媒体研究、新闻与大众传播、公共关系学、修辞学、视觉传播、环境传播等都有各自的期刊 , 而且办刊时间都很长了 。
反观国内 , 新闻传播学科的十多家C刊里 , 有一半是以“编辑”和“出版”命名的 , 只有8家是刊名带“新闻”或“传播”的 。 分支学科的期刊要么没有 , 要么刚建立起来 , 还很不成熟 。 造成的后果 , 是大量的论文集中投稿到几家期刊 , 编辑部工作量大 , 审稿周期拖延 , 形成恶性循环 。 因此 , 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C刊的数量 , 特别是将分支学科的期刊纳入一部分进来 , 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
归为C刊的各大学学报排资论辈现象严重 , 基本上不接受讲师和博士生一作的论文 。 很多专业期刊也要求导师一作、学生二作 , 或以这种潜规则决定稿件的取舍 。 各种以“省名+社会科学”命名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 , 由于专业性不明朗 , 很多作者也不知该如何才能满足期刊的要求 , 要在上面发表也往往要通过关系介绍 。
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引用量 , 靠高昂的稿酬邀请一些领导和知名学者发表论文 , 如新疆某C刊主编曾公开表示 , 其刊物所发表的论文90%都来自约稿 。 这种做法虽然保住了期刊的引用量 , 但不利于发掘和鼓励学术新人 。 文科英文学术期刊很少这样指定对象约稿 。 国内有些文科学者平均每年发表十多篇论文 , 其中很多是约稿 , 实际上很多论文是学生写的 , 这些学者对论文贡献了多少 , 要打很大一个问号 。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学者平均每年发表2-3篇期刊论文(偏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学者平均每年发表2.5-3篇左右 , 偏人文质化研究的学者则是每年1.5-2篇左右) 。 随着资历加深 , 他们发表的期刊论文往往减少 , 去写专著或与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的学者们编专题方面的书(一般是十几位学者各写一篇文章组成一本书) , 这些专著和书籍对青年学者和硕、博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 往往是博士生课程的必读材料 。 他们这样做的好处是 , 在保持自身学术活跃度的同时 , 把宝贵的期刊版面留给了中青年学者 。
这样一比较 , 国内的问题就很明显了 , 还处在拼数量的粗放式发展阶段 。 对国内的知名学者来说 , 不是需要发多少论文 , 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论文数量来证明自己了 , 而是要做减法 , 尽量少发论文 , 尽量只做别人做不了的论文 。 如果知名学者带头这样 , 国内学术界才会真正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 , 中青年学者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发表 。 国内不合理的量化绩效考核制在其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 助长了浮躁之风 。
可见 , 国内的期刊现状 , 无论是审稿流程 , 还是期刊的布局、C刊的数量、对作者顺序的要求 , 以及喜欢大量约稿的做法 , 都对年轻学者的成长非常不友好 , 也不利于学术创新 。
新闻传播学期刊投稿体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