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 五 )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本学科主要C刊 , 来谈谈国内期刊哪些方面做得好 , 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 当然 , 个人接触经历可能未必具有普遍性 , 因此分享仅供参考 。
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编辑部和审稿人效率都高 , 匿名审稿流程规范 , 一旦匿名评审通过 , 就会尽早发表 。 笔者带一位2017级硕士生做的论文是2018年8月投稿 , 10月返回匿名审稿意见 , 修改后12月再投 , 2019年2月期刊就安排了发表 。 笔者当时也不认识他们的任何编辑 。 当然笔者也被拒稿过 , 但拒稿的信息通知也不慢 , 这样很好 , 不耽误作者时间 。
该刊也确实在尝试不看作者身份 , 只看论文质量 。 笔者有位硕士毕业生在跟着继续读博 , 为了锻炼学生 , 去年让她把硕士毕业论文修改后独立投稿 , 该刊还邀请修改 , 审稿人提的意见也很多、很中肯 , 以致学生觉得难改 , 只好找笔者参与论文帮忙修改 。 该刊的工作方针无疑值得肯定 。
《新闻大学》近年也开始采用投稿系统和匿名评审 , 而且编辑部和审稿人的工作效率也高 。 几个月前笔者有篇论文收到的匿名审稿意见很详细也很中肯 , 根据意见修改后也通过了审核 。 笔者与该刊的编辑连面都没见过 , 近几年在该刊的论文审稿和发表流程也都很顺利 。 该刊编辑团队工作很认真 。
《现代传播》几年前曾发过笔者一篇论文 , 从投稿到发表大概半年 , 效率较高 。 但后来投稿 , 再没有收到过审稿或拒稿消息 。 它是邮箱投稿 , 看不到稿件状态 。 据说该刊每年收到七、八千篇论文 , 编辑部认为如果采用匿名审稿的话 , 审稿人会不够用 , 而且学校不可能加派人手 , 所以没有采用匿名审稿流程 。 虽然这也是现实情况 , 但如果没有匿名审稿 , 可能会影响审稿的公正性 。 当然 , 不用匿名审稿的好处 , 是能够加快论文出版的进度 。 听闻该刊的投稿系统快上线了 , 编辑部也在求变 。
徐开彬:国内文科学术期刊亟需规范流程
文章图片

《国际新闻界》是国内本学科第一家开启匿名审稿的期刊 , 现任主编对各种学术流派的论文都持欢迎态度 , 对青年学者也较友好 。 但是 , 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 笔者几年前在上面发表过的一篇论文 , 从投稿到收到一审审稿意见 , 花了6个月零10天;笔者去年有篇论文投稿后 , 过了将近4个月才送外审 。
当然 , 该刊收到的稿件很多 , 编辑的工作量很大 , 存在实际困难 。 既然它是国内本学科的标杆期刊 , 可以参照英文期刊 , 多设几位副主编(包括海外华人学者) , 多邀请海外华人学者作为匿名审稿人 。 英文期刊的审稿人都是为学术共同体服务 , 审稿不需要酬劳 , 海外华人学者都习惯了这点 。 笔者为《国际新闻界》审稿了十来篇 , 编辑部曾发邮件来要银行卡等信息以付酬劳 , 笔者没有发过去 , 不需要酬劳 。
该刊审稿分为一审匿名评审和二审匿名评审两个不同阶段 , 每个阶段由一位不同的审稿人评审 , 这做法没有英文期刊的做法有效 。 更好的做法 , 是将二者融合为一个阶段 , 让两位匿名审稿人在第一轮审稿阶段就把意见充分提出来 , 对合适的稿件邀请作者修改 , 再投稿后进入第二轮审稿 , 同样由这两位审稿人审稿;对不合适的稿件尽早拒稿 , 以便作者转投 。 不然经过长期的流程 , 会拖延论文发表的时间 , 那时拒稿也会让作者更失望 。 笔者也听过一些其他学者抱怨它的这种审稿流程 。
《新闻采访人员》近3年采取匿名评审以来 , 流程比以前规范多了 , 通过匿名评审的稿件发表也快 。 笔者曾让一位博士生投稿一篇论文 , 他忘了提交我们的作者信息 , 只提交了一份论文 , 结果也通过了匿名评审 。 这位学生要把我列为一作 , 我没同意 , 只同意二作 , 而期刊也没有要求我当一作 , 并把学生一作的论文作为去年7月的百年建党纪念主题的特稿论文发表 , 这很难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