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 ,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阐明了小麦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 。 这一成果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 , 重病田减产可达40%以上 。 经过八年研究攻关 , 科研团队在大量的基因组编辑小麦突变体中筛选获得了一个新型感病基因突变体Tamlo-R32 。 该突变体表现出对白粉菌完全的抗性 , 同时生长发育和产量正常 。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抗病育种 , 研究人员一方面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将Tamlo-R32突变体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进行杂交 , 并通过几代回交将抗病优良性状引入主栽品种中 。 更为重要的是 , 利用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 , 可以直接在小麦主栽品种中创制相应的基因突变 , 仅2—3个月就成功在多个小麦主栽品种中获得了具有广谱白粉病抗性 , 且生长和产量均不受影响的小麦种质 。 相比于传统育种方法 , 基因组编辑育种极大缩短了育种进程 。 这项研究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重要进展 , 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基因组编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巨大的应用前景 。 该研究提出的理论为作物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也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编辑:张燕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