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研究》(1953)一书中做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盒中甲虫” 。
文章图片
维特根斯坦
他假设 , 有一个世界 , 所有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盒子 , 但是每个人只能看自己的盒子 , 而不能看别人的盒子 。 这个世界上的人从小就被教导说 , 盒子里装的东西叫“甲虫” , 每个人只能通过观察自己盒子里装的东西来了解什么是甲虫 。 也许每个人盒子里装的甲虫都不一样 , 有的是金龟子 , 有的是瓢虫 , 颜色、个头也都不一样 。 甚至有的人的盒子里装的是青蛙或者金鱼 , 还有可能有的人的盒子里什么都没有 。 但是 , 这无关紧要 , 因为每个人的盒子里所谓的“甲虫”到底是不是甲虫谁都不知道 , 包括他自己 , 因为他只见过自己盒子里的东西 , 并且把那个东西称作“甲虫”;重要的是 , 所有人都学会了使用一套语言模式 , 能够毫无障碍地相互谈论自己或他人的“甲虫” , 这就够了 。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 , 所谓心灵 , 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盒中甲虫”罢了 。
当代行为主义进一步借用“盒中甲虫”的比喻来批评笛卡尔主义的实体二元论 。 笛卡尔主义二元论主张心灵实体的存在 , 其理由就是 , 我们每个人虽然不能经验到他人的心灵 , 但我们都 能够直接经验到自己的心灵 , 从而来证明心灵实体的存在 , 由 此笛卡尔将“我思”作为哲学的起点以及最为坚实的基础 。 然而 ,“盒中甲虫”的思想实验让我们注意到 , 有可能我们不但不知道别人盒子里的“甲虫” , 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自己盒子里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甲虫 。
行为主义由此而主张 , 笛卡尔主义二元论所宣称的作为实体的那个心灵以及心理事件与现象 , 其实是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杜撰、虚构出来的 , 而不是真实存在的 。 在行为主义看来 , 行为就是对刺激的反应 , 人就是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行为者 。 而连接刺激与反应的则是某种复杂的机械机制 。 因此 , 人不过就是机器而已 。 笛卡尔主义二元论所说的心灵实体 , 就像幽灵一样是一种迷信 , 应当被科学所破除 。
在这个意义上 , 当代著名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将心灵称作“机器中的幽灵” 。
哲学行为主义是行为主义中较弱的一个版本 , 它主张 , 心灵有没有 , 我们并不知道 , 只能存疑 , 但是 , 我们知道 , 所有关于心理状态的描述其实都可以被分析、翻译以及转述为关于行为或行为倾向的论述 。 谈论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其实就是谈论他做某类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倾向 。 因此 , 心理状态可以“被还原为”行为或行为倾向 。
文章图片
吉尔伯特·赖尔
在中文中 , 我们经常会用“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来表述这一古老的他心问题 , 这句话出自《庄子》 。 有意思的是 , 面对这一问题 , 庄子做出了有点行为主义意味的回答 。
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行为主义 , 也遭遇了很多困难 , 包括行为或者行为倾向界定问题、刺激-反应模式的多样性问题等 。 研究表明 , 刺激与反应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 同一人的刺激-反应模式并不始终如一 , 不同人的刺激-反应模式更是大相径庭 。
所有的心理现象或事件都是物理现象或事件
20世纪40年代以来 , 随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 , 同一理论逐渐兴盛起来 。 在20世纪 50年代由费格尔、普赖斯、斯玛特分别建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