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与《黑客帝国》:“身心二元论”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五 )


让我们以疼痛为例来比较三种唯物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别 。 行为主义认为 , 心灵可以归结为行为或行为倾向 。 因此 , 所谓疼痛的感觉不过是表现出疼痛的行为(比如抽搐、呻吟)或趋向于表现出疼痛的行为倾向 。 同一理论认为 , 心灵就是大脑 , 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神经系统的状态 。 因此 , 你感到疼痛其实就是你大脑中C类神经纤维所受到的刺激 。 而功能主义则认为 , 心灵其实是功能 。 一个物理系统的任何状态 , 只要它与输入刺激、与系统的其他功能以及与输出系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那么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 因此 , 所谓感到疼痛就是出于一种周边神经末梢的刺激所引起的状态 , 这种状态反过来又会引起某些行为和其他功能状态 , 这个功能是作为典型疼痛输入(比如组织损伤、外伤)与典型疼痛输出(比如抽搐、呻吟)之间的因果媒介物而存在的 。
功能主义受到当代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等学科发展的启发 , 代表着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但是这种理论仍然存在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 , 比如 , 功能的界定问题、感受性质问题等 。 在这些困难中 , 比较有意思的是约翰·塞尔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中文屋”思想实验 。
“缸中之脑”与《黑客帝国》:“身心二元论”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文章图片

约翰·塞尔
想象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中 , 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 , 全部都是封闭的 。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手册 。 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 通过显示屏 , 外界会将中文显示给屋中之人 。 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 (比如 , 显示屏显示“恭喜发财” , 屋中之人根据翻译程序手册找到对应的“谢谢”二字 , 写下并传递给屋外 。 )
虽然屋中之人完全不会中文 , 塞尔认为 , 通过这个过程 , 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 按照功能主义 , 这个房间里的人是理解中文的 , 但其实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 。 这就体现了功能主义的反常识 , 因为如果按照功能主义的理论来理解心灵 , 那么手机上的Siri也有心灵 。
心灵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强加给人或归属给人的
解释主义起源于当代欧洲大陆哲学中的一个学派——解释学 。 解释学曾经席卷欧洲大陆 , 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了英美哲学 。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 , 解释主义独树一帜 , 正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它的影响力 , 其代表人物是当代哲学界数一数二的大牛 , 比如戴维森、丹尼特 。
作为一种心灵哲学理论 , 解释主义独辟蹊径 , 为解决传统的身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耐人寻味的思路 。 它不直接思考心灵是什么、有什么结构和功能、其物理机制和基础是什么、与身体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 , 而是把回答和解释人的言语行为如何可能这一问题作为它的出发点 , 经过对解释条件、根据的丝丝入扣的探讨 , 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心灵哲学理论 。
解释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 主张人本无心灵 , 本无意向状态 , 所谓心灵是我们的解释性投射或规定的产物 , 换言之 , 心灵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强加给人或归属给人的 。 不是因为人先有信念和愿望之类的命题态度而后才依次产生关于它们的认识和相应的心理语言 , 而是相反 , 我们先有心理语言 , 先有一种解释理论 , 然后将这些语言用于对人的解释 , 最后才将命题态度归属于人的实践 , 进而人才有了心灵 。 简而言之 , 心灵不是像自古以来人们天经地义地认为的那样是实在地进化出来的 , 而是人们为解释的需要而设定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