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灵哲学中所谓的“同一理论” , 表述完整的话 , 应该叫作“心脑同一理论” , 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心即是脑 。 在同一理论看来 , 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大脑的物理运动或物理技能 , 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状态 。 因此 , 独立的心灵实体、不可还原的心理属性、超出物理因果链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 。 所有的心理现象或事件都是物理现象或事件 , 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 , 在物理事件之外不存在独立的心理事件 , 不存在独立的心灵王国 。 比如 , 同一理论就将疼痛归结为C类神经纤维的激活 。
具体来说 , 第一 , 从语言的层次来看 , 心理语词与表示大脑神经状态的语词具有同样的指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两者具有同样的意义) 。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指称”(reference)与“意义”(sense)这两个术语 。 大家知道鲁迅是周作人的哥哥 , 也是《狂人日记》的作者 。 “周作人的哥哥”与“《狂人日记》的作者”这两个词的指称是一样的 , 即指称鲁迅 , 但是很明显 , 这两个词的意义是不同的 。 第二 , 从认识的层次来看 ,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和物理学(包括生理学、神经科学等)两个方面观察大脑内部的过程和现象 , 但这两种认识所观察到的是同一个对象 。 第三 , 从实在的层次来看 , 心就是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 人类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理运动 。
同一理论曾经影响很大 , 但是这种理论也遭遇到了不少理论困难 。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困难叫“可多样实现性困难” 。 所谓“可多样实现性”就是指一种作用可以由不同的东西实现 , 因此 “可多样实现性困难”就是指一种作用无法由不同的东西实现这样一种困难 。 同一理论主张心理状态与大脑状态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论是类型的一一对应还是个例的一一对应) 。 根据这一理论 , 假如在某个时刻 , “相信天要下雨”这个心理信念是你大脑中某些神经的激活 , 那么在其他任何时刻 , 这个心理信念都应当是你大脑中这些神经的激活 , 在他人身上也是如此 , 即都是同样的这些神经的激活 。 但是 , 不论是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还是我们的日常经验都不支持这种设想 。
不仅如此 , 人与其他动物在大脑神经构造上有很大不同 , 如果我们像同一理论那样认为心理状态总是与某种大脑神经系统的状态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 比如把“疼痛”这种心理感受与“C类神经纤维的激活”同一起来 , 那么这就否定了那些大脑构造和人类很不同的动物有心理活动 。 比如 , 那么萌的喵星人、汪星人 , 它们和我们人类的大脑构造很不一样 , 难道就能因此而否认它们有心灵、有情感了吗?章鱼呢?科幻小说中的非碳基生物呢?在某种程度上 , 同一理论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 。
心灵与身体就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
为了克服同一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 , 有的学者主张 , 我们不应把心理状态等同于大脑中的某一种神经状态 , 而是最好把它等同于因果作用或功能作用 。 只要某一系统处在像C类神经纤维被激活因而起着同样的因果状态 , 哪怕这种状态所依赖的材料与结构不是人脑神经系统的材料与结构 , 那么也可以认为它处于疼痛这一心理状态 。 换句话说 , 与心理状态相同一的不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状态 , 而是某种功能作用 。 因此 , 一些学者走向了功能主义 。
功能主义的基本思路是用功能属性说明心理属性 , 用功能状态解释心理状态 。 换句话说 , 功能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将心理状态还原为功能状态 , 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自然化 。 根据功能主义 , 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事件就是大脑功能的表现或类似的表现 , 而这种功能与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储存、加工、计算、输出的功能类似 。 功能有自身的独立性 , 它既不同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也不是非物质的、超自然的属性 。 因此 , 心灵与身体就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 。 正如计算机的功能是通过物质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 , 人脑的功能也是通过物质性的方式实现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