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戴维森的投射解释主义 。 传统的实在论的心灵观主张 , 我们关于心灵、信念、思想等命题态度的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心理属性、心理过程的反映 , 但是戴维森认为这都是错误的 。 在他看来 , 根本不存在信念之类的心灵状态 。 也就是说 , 我们说“某人有某个信念” , 并不像我们说“桌子上有本书”那样 , 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 “某人有某个信念”不是陈述句 , 而是归属语句 , 它是解释者为了解释他人的言语行为而“强加”给他人的 , 或者说“投射”给他人的 。
戴维森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 即认为心灵观念不是人的认识、反映的结果 , 而是人为了解释的需要而虚构出来并强加于人或归属于人的 。 他说:“在思考和谈论物理对象的重量时 , 我们用不着假定存在着对象所具有的重量之类的东西 , 同样 , 在思考和谈论人的信念时 , 我们也没有必要假定存在着信念之类的东西 。 ”
例如 , 28°C热、5米长、18斤重 , 这样的度量数字 , 其实都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 而是我们出于解释的需要而强加在这些物体上的 。 同样地 , 经度、纬度、时区等 , 也并非地球本身所具有的东西 , 它们都是我们强加在地球上的 。 在戴维森看来 , 心灵、信念之类的命题态度也是一样的 , 它们不是实在存在的东西 。 如果有人要去追问心灵是否实有、心灵是什么 , 那么他就同某人用经纬线描述了地球上的某一地方后再去地球上寻找经纬线一样愚不可及 。
我们再来看看丹尼特的规范解释主义 。 同戴维森一样 , 丹尼特心灵哲学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去除心灵的神秘性” 。 他明确提出:“人的心灵本身是人们在重构人脑时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 。 ”他说:“我们对机械的以及从根本上来说生物的细节讨论得愈是深入 , 那么我们不得不抛弃的假说就愈多 。 ”显然 , 在他看来 , 身心二元论、心灵神秘论等理论都应在他所说的“抛弃”之列 。
但是 , 需要注意的是 , 解释主义并没有滑向取消主义的极端 。 因为解释主义强调 , 心灵以及信念、愿望这类东西虽然是我们设定的 , 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
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
取消主义是1968年由考恩曼(James Cornman , 1929-1978)提出的 ,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喝彩 , 随后在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中广泛流传开来 。 它是当代心灵哲学本体论变革中最激进的尝试 , 是最极端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形式 。
取消主义包含“破”与“立”两个方面 :一方面 , 是破弃民间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及其假定;另一方面 , 则是力图用神经科学或认知科学来取代民间心理学 。
我们先来看取消主义“破”的一面 。 取消主义认为 , 民间心理学确实存在于日常的解释、预测活动中 , 并渗透到了心理学、哲学和古典认知科学中 。 但是 , 它是完全错误的 , 它所设想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 , 其概念也是错误的 。
首先 ,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 , 取消主义主张民间心理学所断定的实在根本不存在 。 举例来说 , 对于我前往餐厅吃饭这件事 , 根据民间心理学 , 我们一般都会提到感觉(比如饥饿的感觉)、愿望(比如想要吃东西的念头)、信念(比如相信食物会缓解饥饿)等心理状态 。 但是 , 取消主义认为 , 根本不存在这些心理状态 , 心理状态同民间化学、民间物理学以及巫术所相信的燃素、热质、妖魔等概念是一样的 , 都是虚假的 , 是无知的设定 。
其次 ,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 , 取消主义认为 , 既然人身上根本就不存在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或心理实在 , 那么表达它们的那些概念、语词也都是一些没有指称的空概念 。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其术语的常识化与普及化 , 这些概念以及大众心理学的语言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 而被精确的科学语言所取代 。 比如 , 以太、燃素、生命精气等这样一些前科学的概念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