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 二 )
而在对东方纸业做空成功后 , 浑水花了两个月来审查10000页的各类文件 , 开始针对另一家中概股公司嘉汉林业 , 最终浑水的报告取得了成功 , 这家企业的股票得到了雪崩式的市场表现 。
2011年6月2日 , “浑水”网站发布了一条针对嘉汉林业的链接 , 这份长达40页的报告 , 让这只市值超过50亿美元的股票 , 在短短的半个月内 , 损失掉了40亿美元的市值 。 这意味着每页报告价值1亿美元 , 可谓“一字千金” 。
“我们组建了一支10个人的队伍 , 花了两个月对嘉汉林业进行分析 , 所有的人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了进去” , 卡尔森后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 , 整个团队涉及会计、法律、财务和制造业背景的专业人士 , 甚至还聘请四家律师事务所作为外部顾问 。
采访时卡森强调 , 浑水成功的秘诀就是多花时间做功课 , 并且加上合理剂量的怀疑主义 。 他认为若投行分析师用的都是自己的钱 , 或许“做调研可能会更卖力” 。
但是 , 这个时候的浑水公司 , 依然只是在金融圈子里有一定知名度 , 直到2011年的11月 , 浑水公司彻底走入了中国广大媒体读者的视野 。
这年11月22日 , 让很多中概股企业坐立不安的浑水公司 , 在网站上又发布了一个关于中概股企业的调查报告 。
这份报告长达80多页 , 调查对象是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分众传媒 。 而这样的情况也让消息传回国内迅速成为网络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
在报告中 , 浑水公司指责分众传媒过分夸大了其拥有的LCD广告牌数量 , 将实际数量虚增了33%% , 还认为分众传媒故意以过高的价格进行收购 , 而且据数据查询显示 , 分众传媒内部人士自2005年以来已经抛售了至少17亿元的公司股票 。
首先 , 浑水认为分众传媒2011年9月30日称自己的终端网络共有178,382块LCD屏 , 经浑水12位员工约半年时间的查证 , 分众传媒只拥有不超过120,000块LCD屏 , 只有公布数据的67% , 因此 , 其广告效果要逊于宣传 。
其次 , 浑水认为分众传媒高管自导自演虚报收购 。 浑水指出 , 分众传媒自2005年在美国上市之后 , 收购了大量的公司 , 但所有的收购 , 都是高溢价收购内部人士的公司 , 或是在收购目标公司时 , 承诺为目标公司清偿巨额负债 , 而债主必然是公司的某位高层 。 甚至有6宗“莫须有”的收购 , 根本没有真正发生过 。
报告最后 , 卡尔森代表浑水公司给分众传媒一个“强烈卖出”的评分 。 这个新闻一出 , 如同重磅炸弹 , 分众传媒的股价一度下跌创下了52周以来的新低 。
对于浑水强势的质疑 , 时任分众传媒副总裁的嵇海荣当时解释道 , 浑水对于公司拥有屏幕数量的质疑 , 是因为浑水完全不懂分众业务 。 对于收购价格偏高等历史问题 , 分众方面归结为“投资错误” 。
浑水报告出来的当天凌晨1:16 ,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其微博上难掩内心愤怒 , “这种到处造谣、联手做空基金恶意图利的人为什么没人告他们呢?这些人应该得到法律的惩处!”
但这些回应并没有让投资者信服 。
在被浑水做空后 , 分众传媒股价一落千丈 , 比高峰时下跌了60%以上 。 两年后 , 分众传媒启动了私有化运作 , 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 , 后来在2015年借壳七喜控股回归A股 。
而这件事 , 也让名不见经传的浑水公司进入到华尔街大企业和中国消费者的眼中 , 同时卡尔森彻底成为中概股的梦魇 。
甘做马前卒
让卡尔森和他的浑水公司正式走上神坛的 , 是2020年媒体耳熟能详的瑞幸造假事件 。 但其实这一仗严格意义上来说 , 功夫并不是浑水下的 , 身涉做空市场十年后 , 坐在美国办公室里的卡尔森 , 开始替他人做起了马前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