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离性别平等有多远②:算法歧视与技术的性别失衡( 五 )


诚然 , 谈论上述现象和性别问题不是为了陷入“技术恐惧论”的滑坡中 , 也不想陷入未来学简单的乐观或悲观立场 。 技术的伦理和价值辩论也是为了让道德可以跟上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 , 发挥人对科技发展的建设性参与 。 就在刚刚过去的1月31日 , 《南华早报》已经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人工智能保姆来照顾人造子宫中的婴儿 , 这一进展就来自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报道中的研究员认为 , 人造子宫和AI代孕的技术已经不成问题 , 但法律和道德挑战是这一技术能否普及的关键 。 这是解放女性生育 , 缓解生产痛苦的“善”的技术吗?它又是否会带来人类的生物污染 , 打开我们尚不知晓的生命潘多拉之盒?面对历史的未知 , 我们如何平衡各方风险与效益?尤其是发生于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事件里 , 人类基因的编写成为科技异化人的“灾难事故” 。 当政治和资本利益驱动科技发展 , 当伦理和道德技术决策的约束力极为有限时 , 我们又如何避免亦步亦趋、事后诸葛亮的反思?
【后人类离性别平等有多远②:算法歧视与技术的性别失衡】毫无疑问 , 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女性的历史命运、人口与生育控制 , 以及人类的再生产方式都息息相关 。 现实的科技伦理抉择最终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选择 , 反思、审视和约束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 我们唯一可以预见的是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命科技等技术的伦理将长期保持“未完成的敞口” , 而性别参与的价值辩论和科技的性别平等之路也未有尽头 。
参考文献
陶锋.人工智能中的性别歧视[J].浙江学刊,2019,(04):12-20.
汪怀君,and 汝绪华."人工智能算法歧视及其治理."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7.02(2020):101-106.
宋素红, 王跃祺,and 常何秋子."算法性别歧视的形成逻辑及多元化治理." 当代传播 .05(2020):95-100
齐琳珲."新闻写作机器人性别偏见的个案研究." 青年采访人员 .04(2021):43-45. doi:10.15997/j.cnki.qnjz.2021.04.019.
段伟文."开放的伦理底线与结构化伦理嵌入——深度科技化时代的生命伦理审度." 探索与争鸣 .12(2018):15-16.
段伟文."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审度与伦理调适."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1.06(2017):98-108.
段伟文."大数据透视下的历史与未来." 史学理论研究 .01(2016):12-16.
南京大学. 实践与文本. 关于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争论. 2010.05.21
张彦,赵馨姝.马克思主义域阀下《黑镜》的后人类症候考论——以基因编辑婴儿为切入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4):10-21.
SCMP. Chinese scientists create AI nanny to look after babies in artificial womb. Stephen Chen. 2022013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