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是如何布局元宇宙的( 五 )


一方面 , 它积极地将其本身的既有优势扩展到元宇宙领域 。 比如 , 在去年11月的一次访谈中 ,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就认为 , 元宇宙的本质是“沉浸式计算” , 而谷歌可以通过其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地位将其强大的AI能力传输给有相关需求的用户 。 由此可见 , 谷歌或许会成为未来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的算力供应商和AI供应商 。
另一方面 , 针对元宇宙发展的特殊需要 , 谷歌也进行了一些长远的布局 。 例如 , 针对人们在元宇宙内进行远程高清实时通讯的需要 , 谷歌专门开发了一种名为ProjectStarline的通讯技术 。 通过这一技术 , 人们将有可能像在《星球大战》里一样 , 实现裸眼全息3D会议 。
由此可见 , 虽然谷歌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既得利益者 , 但在面对元宇宙这个具有潜在颠覆性的新产品时 , 其态度却要比同为既得利益者的苹果积极得多 。
亚马逊:从自身业务出发
和微软、脸书等巨头相比 , 亚马逊对于元宇宙的态度可谓是不温不火 。 一方面 , 亚马逊的业务对于底层入口的依赖并不严重——无论底层入口怎么变 , 买货需求总是不变的 。 因而 , 亚马逊并没有像脸书那样有争夺底层入口的焦虑 。 但另一方面 , 它显然也不愿意放过这个风口 , 因而也一直尝试着在这一风口中寻找商机 。 从具体的实现路径看 , 亚马逊更侧重于从自身现有的业务和资源出发 , 对元宇宙的商机进行探索 。
从亚马逊现有的业务结构看 , 零售和云是两大支柱 。 其中 , 零售贡献了营收的绝大部分 , 而云业务虽然在营收中所占比重不高 , 但却贡献了一半的利润 。 因此 , 目前亚马逊对于元宇宙的探索 , 基本就是这两大业务的延伸 。
一方面 , 亚马逊积极利用与元宇宙相关的AR、VR等技术 , 在零售领域进行升级 。 比如 , 不久前 , 亚马逊就推出了一款名为RoomDecorator的AR购物工具 , 该工具支持用户在个人空间里可视化查看家具和其他家装饰品 。 这样 , 用户就可以在购买家装之前 , 提前预览未来的装修效果 。 可以预见 , 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 亚马逊在类似技术方面的创新将会越来越多 。
另一方面 , 亚马逊积极利用其在云计算方面的优势 , 推出了一系列与元宇宙相关的云服务产品 。 例如 , 在工业领域 , 元宇宙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数字孪生 。 针对这一需求 , 亚马逊推出了AmazonIoTTwinMaker 。 开发人员可以将AmazonIoTTwinMaker连接到设备传感器、视频源和业务应用程序等数据源 , 在云端快速开始构建设备、装置和流程的数字孪生 。 数字孪生创建完毕后 , 开发人员就可以使用相关插件创建基于Web的应用程序 。 然后 , 工厂操作员和维护工程师们在其维修设备上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个云端的数字孪生体 。
英伟达:元宇宙的“卖铲人”
在这一轮元宇宙热潮中 , 英伟达是一个比较积极的鼓吹者 。 应该说 , 英伟达对于元宇宙的热衷 , 本质上还是由其自身的业务布局决定的 。
我们知道 , 英伟达主要是做芯片和底层的软件支撑服务的 。 其角色 , 就好像“淘金热”当中的卖铲人 。 为了卖出更多的“铲子” , 在移动互联网这座老的“金山”已经被挖得差不多时 , 他就有积极性向淘金者们指出新的“金山”的方向——哪怕他自己也知道 , 这个“金山”的距离恐怕还有点远 。
在对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上 , 它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 , 在进军元宇宙时 , 英伟达牢牢抓住了芯片这个核心 。 众所周知 , 英伟达是做图形处理器 , 也就是GPU起家的 。 起初 , GPU只是被用于游戏领域 , 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 , 人们发现GPU很适合于被用来进行大规模的AI学习 , 因而基于GPU和CPU结合的异构架构很快就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 而英伟达也自然顺理成章地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霸权 。 在元宇宙时代 , 由于有大量的图形渲染和AI学习的需要 , 因而对这类芯片的需求更大 。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 英伟达不仅推出了专为TB级加速运算而设计的CPUGrace , 还给出了将其和英伟达出产的GPU配套使用的计算解决方案 。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元宇宙环境所面临的海量计算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