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是如何布局元宇宙的

科技巨头是如何布局元宇宙的
文章图片

陈永伟
“元宇宙”(metaverse)这个词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 , 但直到去年3月 , 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成功上市 , 这个沉寂许久的名词才意外破圈 , 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 之后 , 元宇宙就迅速走上爆红之路 。 先是“链圈”人士发现了它作为NFT应用场景的巨大价值 , 将它大肆热炒了一番 。 随后 , 包括脸书、微软、英伟达在内的一众大型科技巨头也先后对元宇宙表示出兴趣 , 宣布要对其进行布局 。 其中 , 态度激进者如脸书 , 不仅宣布要“allin”元宇宙 , 甚至一不做二不休 , 直接把公司名都改了 。 一时之间 , 整个“元界”百花齐放 , 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
有意思的是 , 尽管元宇宙的生态似乎已经十分繁荣 , 但究竟何为元宇宙 , 却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 每一个宣布要入局元宇宙的企业都有一番关于元宇宙的独特表述 , 而对于应该怎样发展元宇宙 , 每个企业也都有不同的方案 。 这种差异化 , 让很多局外人大为不解 。
关于这个问题 , 我们还需要从每个企业自身的商业动机上寻找答案 。 从企业角度看 , 无论是元宇宙 , 抑或是其他新奇概念 , 都是其实现商业目的而打的一个旗号 。 怎么样去解释这些概念 , 归根到底都是要为其商业目的服务 。 简言之 , 对企业而言 , 在解释商业概念时 , 采用的多是“六经注我” , 而非“我注六经”的态度 。 理解了这点 , 我们就不难明白 , 为什么同样面对元宇宙 , 不同的企业却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案 。
在本文中 , 我们就将以六个科技巨头对于元宇宙的布局为例 , 向大家展示企业在面对全新的商业概念时 , 究竟是如何对其进行重新解释 , 并让它们来为自己的商业目的服务的 。
三类企业的三种心思
大致上讲 , 目前参与元宇宙的大型科技企业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企业以脸书、微软为代表 。 这类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没有占到关键的入口地位 , 因而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处处受制 。 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 , 这类企业十分希望以元宇宙为契机 , 引领互联网的下一轮发展 , 提前抢占相应的关键入口 。 由于借元宇宙抢夺有利地位的动机十分明确且强烈 , 因而这类企业在入局元宇宙时态度十分积极 。
第二类企业以苹果、谷歌为代表 。 这类企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胜利者 。 它们通过控制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 , 把持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入口 , 其他的企业 , 即使强如脸书、微软、奈飞 , 也不得不仰其鼻息 , 遵守它们定下的规矩 , 乖乖向它们奉上“苹果税”、“谷歌税” 。 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在面对元宇宙这样可能动摇自己现有地位的新事物时 , 态度通常比较暧昧 。 一方面 , 它们并不希望元宇宙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 , 尤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引领这些发展;另一方面 , 由于担忧对手企业通过抢滩元宇宙动摇了自己的地位 , 它们也不得不对元宇宙进行一些防御性的布局 。
第三类企业以亚马逊、英伟达为代表 。 这类企业的业务本身对于网络入口并没什么依赖 , 因而对于通过布局元宇宙来抢占入口并不热心 。 但与此同时 , 它们自身的一些能力 , 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却是元宇宙发展所必须的 。 因此 , 它们对于元宇宙也乐见其成 。 不过 , 在布局元宇宙方面 , 它们并不像脸书、微软那么激进 , 四面出击 , 而是更多立足于自身的既有优势 , 以此为基础 , 对外延伸辐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