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建设:不只是IT工具,更是组织布局( 六 )


  • 基石层——基于企业全局构建IT系统(或者称DT系统) , 形成数字化的底层框架 。 同时 , 他们也要负责汇总反馈数据 , 修正底层框架 。
  • 夹心层——基于底层框架 , 形成次级框架和主要的模型 , 对接每类应用场景 , 以产品形式支撑每个方向的解决方案 。 同时 , 他们也要负责基于反馈来清洗数据 , 修正模型和框架 。
  • BP层——向业务中台派出的BP , 这些BP进入业务中台团队 , 确保数据中台提供的产品实现服务化 , 即让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完美落地 。 同时 , 他们也要负责基于业务逻辑抓取数据 。
中台建设:不只是IT工具,更是组织布局
文章图片

图7:数据中台的三层结构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直观上看 , 夹心层和BP层的建设应该是最难也是最亟需的 。 实践中 , 不少企业都对我们提出了此类要求 。 但他们几乎都忽略了 , 自己的基石层太过羸弱 , 根本无法支持夹心层和BP层 。 于是 , 他们推出的BP层几乎都无法融入派去的组织模块 , 他们的夹心层也会做出大量华而不实的“产品” , 双中台的建设也会因此走向失败 。
我们的项目经验揭示了两个中台建设规律:
其一 , 先有业务中台建设 , 再有数据中台建设 。 解决了业务中台 , 数据中台的建设事半功倍 。
聚焦到业务中台建设 , 其本质就是一个“组织转型项目” , 具体包括了业务中台的流程、架构、考核、激励、知识管理等一系列子模块 , 这是企业走向数字化的前提 。 说白了 , 这类项目既是在帮助企业为各职能条线的运作补课 , 又是在帮助这些职能条线实现更大的赋能弹性 。
其二 , 建设基石层、夹心层、BP层投入的项目时间应该是5:3:2 。 解决了基石层 , 夹心层和BP层的问题迎刃而解 。
基石层建设的难度在于 , 大量职能条线基本都是凭“手感”在运作 。 他们既没有能力说清楚规则 , 更没有意愿说清楚规则 。 就前者来说 , 需要有理解和重塑业务的能力;就后者来说 , 需要有推动组织转型的能力 , 巧妙地撬动各个职能条线去改变的动机 。
所以 ,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 企业的中台建设可能都需要外部咨询机构的赋能 。 但这种赋能绝非不是兜售“万能解药”那么简单 。
05 组织和数字化转型的因果纠结 最后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是组织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 , 还是数字化转型推动组织转型?不少企业在两者之间纠结徘徊 , 其实大可不必 。
一方面 , 如果组织不变 , 数字化转型必然事倍功半 。
第一个理由是如果仅仅将数据中台作为一种IT工具 , 不可能打通部门墙 。
数字化转型让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形成连接 , 共享可视 , 而数据自动形成的决策也会相对中立 , 从而大大加强协同 。 但不要忘了 , 用数据的始终是人 , 如果没有组织转型 , 员工的责权利没有变 ,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理由不使用数据 , 尤其是在数据中台尚未成熟时 , 这些理由更是可以信手拈来 。
第二个理由是数字化转型着重依赖的IT部门不可能强大到撑起整个数字化转型 。
当前 , 大量的企业自然是以CTO或CIO带领IT部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龙头 。 最开始 , 他们也是信心满满地投入战斗 , 但越推动就发现越尴尬 。 大量的业务部门连标准化都没有实现 , 如何进行数据化甚至数字化?但业务部门可不管这些 , 他们把IT部门当成万能的机器猫 , 要求他们无限“赋能” 。 可不是吗?我辅导的企业的某位业务大佬的话很有代表性——“数字化转型不就是让业务变得更好 , 给我们赋能的吗?”IT部门有苦难言 , 却又无言以对 , 只能被逼充当“产品经理” , 但这相当于要他们在沙堆上建高楼 , 效果可想而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