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功研发全国首个“智能交互庭审”系统( 二 )


【上海成功研发全国首个“智能交互庭审”系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打造数据闭环
审执工作公开透明
采访人员见到当事人廖先生时 , 他正体验完用于自助诉讼服务的“智慧舱” 。
“科技感太强了 , 在智慧舱门口刷完身份证 , 我的预约信息就自动被识别了 , 里面电脑、摄像头、扫描仪等一应俱全 , 也就花了10分钟左右 , 我就顺利地扫描上传了相关材料 , 完成了自助立案 。 ”廖先生说 。
“智慧舱”就设在二中院的诉讼服务中心 , 早在2019年10月 , 作为上海法院系统首个满足自助诉讼服务功能的“智慧舱”就已正式投入使用 , 拥有20余项功能 , 涵盖自助立案、材料上传、案件查询等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自助立案不需要向法院递交纸质材料 , 人工立案同样也不需要 。 据悉 , 近年来 , 上海法院正在全面推行全流程网上办案 , 改革后 , 法官不再依赖传统书面卷宗办案 。 为此 , 二中院还专门利用靶向识别技术攻克了扫描材料的智能编目难题 , 准确率达到90%以上 , 使电子卷宗得以方便地在诉讼过程中为法官所用 。
据介绍 , 这一改革奠定了司法审判现代化的数据基础 , 也成为二中院“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的数据之源 。
“全流程网上办案的亮点并不在于纸质材料的废止 , 而是让所有的数据‘跑’起来 , 即案件从进入法院到判决生效 , 再到履行完结 , 一键归档 , 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之间均可通过数据进行全流程交互 。 ”黄伯青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把网上立案的“智慧舱”比喻成电子卷宗的起点 , 那储存电子档案的“光磁舱”就是终点 。
采访人员看到 , “光磁舱”集自动刻录、检测、深度利用等功能为一体 。 在这个直径约2.6米的玻璃舱内 , 机械臂不断转动 , 自动抓取空白光碟装入刻录机 , 不到5分钟 , 一个案件的光盘备份刻录完毕 , 机械臂把它取出并放进光磁舱立柱上 。 据悉 , 一张光盘可存储100G电子数据 , 全舱可存放8000张光盘 , 能轻松容下二中院5年的电子档案数据 。
采访人员还看到 , 在“光磁舱”终端输入相应案号 , 机械臂就能快速准确地抽取光盘并读取数据 。 采访人员戴上VR眼镜 , 案件庭审现场立即全景展示 , 据说 , 今后这种沉浸式的庭审音视频体验将被广泛应用 。
司法审判当然少不了执行环节 , 为了真正实现全流程交互闭环 , 二中院还量身定制了“智慧执行大脑” , 一体化、全流程展示执行案件的全部数据 。 同时 , 在关键节点上向当事人自动发送告知提示短信 , 确保执行公开透明 。
“数据交互闭环的形成 , 让案件办理得以阳光化、即时化、便捷化和人性化 , 当事人可为之安心、法官可为之用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为之省心、社会各界可为之称心 。 ”二中院副院长张新说 。
创新务实前行
打造良好司法生态
近日一起合同诈骗案审结 , 历时8天 , 庭审笔录多达43万字 , 在传统模式下 , 书记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 然而在新模式下 , 借助音字转换技术 , 书记员仅需对错字和标点进行校对即可 。
“原来打字录入 , 由于速度跟不上容易影响庭审节奏 , 同时归纳式的记录也容易引发当事人争议 , 音字转换实现了庭审现场逐字逐句全程记录 , 准确率达95%以上 。 ”书记员李佳纯说 。
这一改变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 , 二中院一改传统配置模式 , 设立了“书记员管理办公室” , 采取扁平化、集约化管理 。
“原来书记员跟着法官走 , 现在跟着法庭走 , 一个法庭一天的案件记录由对应的书记员负责 , 原来118名书记员的工作量现在33名书记员就可完成 。 ”二中院书记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段婷告诉采访人员 , 释放出的书记员大部分转为法官助理 , 极大缓解了法官办案压力和工作负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