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司法温度 触摸公平正义
上海成功研发全国首个“智能交互庭审”系统
□ 本报采访人员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采访人员 黄浩栋
近日 ,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评选结果 , 其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二中院)报送的“打造‘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 , 推动庭审实质化落地见效”的创新项目成功登榜 。
据悉 , 多年来二中院一直坚持用科技助推司法体制改革 , 通过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一大批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 , 在全国创设性打造“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 , 现已在刑事、民事审判领域广泛应用 。
“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已有多年 , 改革红利不断显现 , 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 , 我们抢抓高新技术发展机遇 , 强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 有效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 ”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说 。
庭审实时交互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前不久 , 一起故意杀人案公开开庭审理 , 与传统庭审不同 , 这场庭审充满了科技感 。
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和被告人面前都设置了电脑屏幕 , 旁听席上也安排了两块大屏幕 。
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 , 屏幕上开始逐一展示庭审涉及的所有证据材料和相关提示 。 同时 , 法庭上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即时实现音字转换 , 并呈现在屏幕上 。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面对被告人陈述与庭审之前供述不一致的地方 , 审判系统能及时检索并展示 。
“‘智能交互庭审’相当于为法官配备了一个AI助理 , 集成了向导员、批注员、监督员、书记员和法官助理的诸多功能 , 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审判节奏、快速查明事实、大幅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 , 在审判任务越来越重、复杂疑难案件越来越多的今天 , 可谓送来了办案‘法宝’ 。 ”该案承办法官、二中院研究室(审管办)主任黄伯青说 。
“现在请调取瑕疵报告 。 ”审判长语音刚落 , 屏幕上立即弹出提示:该案扣押物品缺少扣押笔录……这是系统“单一证据校验功能”发挥了作用 , 能自动检索并展示证据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的瑕疵要点 , 并就瑕疵对证据链的影响进行提示 。
庭审中 , 被告人突然翻供 , 称他此前并不认识被害人 。
此时 , 系统立即对在案证据进行比对 , 迅速抓取矛盾点 , 并弹出两份证据 , 其一是被告人曾亲口承认在近两年间与被害人有联系;其二是两年来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所有通话记录 。
面对这两份证据 , 被告人陷入沉默 , 并最终承认认识被害人 。
……
“新模式节奏流畅 , 调取证据非常快 , 庭审效率大大提高 。 更重要的是 , 证据瑕疵一目了然 , 这对于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有很大帮助 。 ”被告人辩护律师表示 。
庭审结束后 , 一份完全按照庭审发言音字转换的笔录形成了 , 书记员进行错别字校对后 , 全文呈现给庭审各方 , 并让他们分别在电子签字板上签字确认 。
“这是科技人员和司法人员联手合作的智慧结晶 。 ”郭伟清说 , “智能交互庭审系统的研发应用没有先例可循 , 一切从零做起 。 近年来 , 我们会集了最优秀的司法人才和第三方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工作 ,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 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不凡之路 。 ”
数据显示 , “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带动了庭审质效和二中院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 近3年来 , 该院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缩短4天 , 法官年人均结案数增加15件 , 当庭裁判率更是提高5个百分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