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边防变迁史 , 万卷戍边传奇事 。
海拔、含氧量、“生命禁区”、“无人区”……这些别人只是在课本上读到的词语 , 却构成了独特的边海防元素 , 用许多超越了我们想象的情节 , 构成了一位位无名的边防军人的每一天 。
有一些曾经流行于边防的“边关军语” , 亦被称为了解边防的“小辞典” , 它们以特别的言说方式 , 见证在边关特殊的自然环境下 , 老一代戍边军人的侠骨壮心、热血情怀 , 只言片语间记录下了铮铮雄关的发展脉络、沧桑履迹 。
“脚板路”——边防建设初期 , 许多界碑尚湮没在大山深处 , 边防巡逻时根本没有路 , 但哪里有中国的界碑哪里就要有中国边防军人的脚印 。 凭此信念 , 战士们以自己的脚板为路 , 脚所踏处就是路 , 不惧雪急风猛 , 不畏山高路遥 , 每一块界碑就是一个阵地 , 每一次巡逻都是一次必胜的战斗;
“冰驾”—每至严冬 , 边防的所有地面通道全部被凸凹的冰层凝冻阻断 。 为了保证边防运输 , 只能借助厚厚的冰河 。 在这滑溜溜的冰面上开车可不是好玩的 , 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规则 。 因此 , 每年冬季的“冰驾”培训都是边防运输兵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太阳色”—北方战士来到热带边防 , 首先要经历的考验 , 就是在酷热的烈日烤晒下完成边境勤务 。 一趟一身汗 , 一天一层皮 。 经过一个夏天一次次的脱皮 , 皮肤上便涂抹了一层黝黑闪亮的色彩 , 战士们自豪地命名为“太阳色”;
“封山季”—对位于冰峰雪山的哨卡官兵而言 , 每年只有两季:开山季与封山季 。 封山季往往要占更长的时间 。 在冰雪中与世隔绝 , 岁月似乎已凝固于一山一哨 。 待开山之日 , 各种物资赶运而来 , 但所有皆抵不得积压了一冬的家书;
“黑白餐”——由于历史的原因 , 高原边防曾经因为种不出蔬菜 , 餐桌的主色调只有一白:米面 , 二黑:海带、木耳等脱水干菜;
“望亲假”——海岛的边防军人揣着假条受阻于台风不能下岛、军嫂上海岛探亲时遇上寒潮困在岛外 。 离肠万种的夫妻隔水相望却不能相聚 , 望着茫茫海水滔滔浪 , “远在彼兮 , 旦夕以待” , 探亲假就这样变成了“望亲假”……
岁月千帆过尽 , 许多新闻已经成为了历史 , 但边关永远是新闻的沃土 。 这些堪称见证边关变迁的“边关军语”已然渐行渐远 , 成为荣誉室里让人泪流满面的陈列 。 随着祖国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 历史性的巨变成为今日边防线上最壮丽的色彩 。 然而 , 在边防发展的年轮刻度里 , 英雄与忠诚 , 使命与责任 , 光荣与梦想 , 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词 , 是永恒不变的赤胆忠心凛凛风骨 , 是薪火相传的热血壮歌 。
【我守护我见证 “边关军语”见证边防变迁】我们当然在期待着 , 在那云青水澹间 , 灿然相陈出更具时代风采、更新更美的“边关军语” 。
沧桑岁月见证不变的壮美情怀
边防既是地理概念亦是政治概念的表述 , 史学家用学术的语言将边防地域称为“历史现场”;而说书人则先声夺人 , 张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而我更喜欢古代兵书上的描述:“边之域 , 士以戍 。 ”因为有了人的戍卫 , 天涯边地才构成了雄关要塞 。
“日月每从肩头过 , 江山要靠世代守;横批:光前裕后 。 ”这是从某边防哨所岗楼上抄下的一副对联 。 是的 , 祖国的万里边防线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是 , 变中有永恒的不变 , 那就是一代代戍边人血脉相传的英雄情怀 , 一辈辈边防官兵绵延不绝的牺牲奉献精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