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 , 在进军西藏的路上 , 一位边防军人的后代出生了 。 这个被母亲用藏袍裹着在马背上颠了几个月的孩子后来也成为西藏边防军人 。 不同的是 , 他父亲曾是运输科长 , 可所管辖的除了骡马就是牦牛;而他则成了汽车团长 , 虽然手中更新了好几代好几型汽车 , 但没想到还是落后了——落后于自己的儿子 。
今天 , 这个边防军人家族的第三代 , 同样延续着向边防运输物资的任务 , 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是 , 他手中掌控的既不是缰绳 , 也不是方向盘 , 而是无人机的操纵平台 。 卫星定位、智能巡航、定点投送 , 这种全新的投送模式 , 打破了边防哨所保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 被一线的战友们戏称为“空中骡马队”……
历史学家说过:“历史不是关于过去的科学 , 而是关于现在的科学 。 ”历史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精神的聚光 , 时代是岁月的叙事也是未来的坐标 。 我相信——
任何年代 , 年龄都不是构成青春的唯一标志 。
任何岁月 , 沧桑终将是点燃情怀的一种色彩 。
梦想无疑就是人生的“导航图”
都说边关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 但在西部戈壁滩上的空军某边防雷达站 , 虽然3月天依然不见花媚叶茂 , 可官兵们传统的迎春节目已经开始——斗春 , 就是比一比谁能种出最早的一抹春绿来 。
老雷达兵赵国强的话比那些“心灵鸡汤”更富哲理:“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面向未来 , 我们就是栽树的前人 。 ”在大家春风释怀般的笑声中 , 我感受到了青春和梦想的含义 。
他做的和说的一样的好 。 在几年戍边生涯中 , 他自己探索出的一个“土方” , 已经在盐碱地里种活了10余棵沙枣树 。 对此 , 他有一个不算“高大上” , 却沁人心脾的绿色梦想——当告别边关时 , 能看见这片盐碱地上枣花摇曳、绿树成荫 。
循大道 , 可至万里;抬望眼 , 天路迢迢 。 对于这些新一代戍边人来说 , 面向未来 , 梦想无疑就是人生的“导航图” 。
梦想是一种追求——伊犁边防线上的文科大学生士兵刘侃起步于连队的“党史讲述人” , 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 , 依托强军网建立起一个学习平台 , 尝试了“虚拟讲台”“情景小品”等授课形式 。 当他站上本部队理论学习“C位”后 , 又开始把眼光投向军事训练的“龙虎榜” 。
梦想是一种目标——边防某雷达站技师孔润辉外号“鹰眼” , 说的是他在雷达维修和观测上的功夫 。 原先 , 他是步兵班长 , 可凭着对雷达的向往 , 成为一名身怀绝技的雷达高手 。 迈向成功的每一级台阶都垫着一本本知识之书——这些年来他研读了200多本专业书籍 , 写下20多万字的笔记 。 他的梦想就是能把笔记编辑、整理成一本通俗易懂的《雷达兵宝典》 。
梦想是一种坚守——海防小岛风吹如吼 , 官兵好不容易在礁石间的“巴掌地”“鞋底田”种上蔬菜 , 却总被风吹坏 。 守卫海岛多年的指导员孙岩从未放弃改变海防面貌的努力 , 他的梦想就是设计“海岛春天一号工程” , 能使“风收田”成为“丰收田” 。 而其中的“骨干工程”——2000米的茅草挡风带已经准备好在今春开工 。
梦想是一种阳光——边防官兵自我介绍时总是充分自信 , 听他们述说梦想 , 有如一种青春的阳光照在心上 。 边防某部侦察班班长姚灿灿的梦想和其名字一样灿烂:设计一个风筝式的“风动力山地海岛专用飞行器” , 有风就能够飞翔 。 第一次在边防带新兵的班长邓柳 , 喜欢研读古今中外带兵之道 , 他的梦想可真不算小:既然班长是“军中之母” , 那就希望自己“桃李满边防” , 成为未来许多将军和英雄们的启蒙班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