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忠烈”不是书本传奇 , 而是边防线上凝聚着忠诚热血、锵金铿玉的一个章节 。
她当得起这个称号 。 在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 , 80余岁的英雄母亲王昌群那已经不能用挺拔来描述的身躯 , 拥有的已不仅仅是“最美” , 而且是我们民族审美观念的另一个高阶——壮美 。
“君子于役 , 不知其期 。 ”其实 , 她心里从来没认为自己已经退役 , 而是一个在40年的时间 , 将自己与边防 , 将小家与国家紧密联系、融合起来的母亲 。
15岁时 , 她从家乡报名参军 , 成为解放大西南战场上的女战士 。 星移斗转间 , 她退役在边疆 , 而其终身伴侣刘斌 , 一位在解放战争中就担任连长的老军人 , 也成为了边防部队的领导 。
我的兵之初 , 便是这位首长的下属 。
没想到的是 , 我从事新闻工作后头一次采访的典型 , 竟然是老首长的孩子——他叫刘光 , 入伍在边防 , 在“虎踞龙盘”之地结束了3年的军校生活 , 毕业回到了南疆 , 成为一线边防部队侦察连的副连长 。
原昆明军区授予刘光“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称号 , 采访中 , 翻阅到这个于少年时代相识的烈士留下的诗歌 , 竟然让我泪流满面 , 久久难以动笔 。 那诗中有这样一句:“临去前留给母亲一句话:把我埋在边境 , 这里多了一座坟墓 , 不——那是一座兵营 。 ”
更没想到的是 , 在写下《生为边防战斗 , 死为人民献身》的典型通讯后 , 又接到采访人员生涯中最艰难的采写任务——1984年7月13日 , 边防某部代理排长 , 刘光的弟弟刘明 , 和哥哥牺牲在同一片焦土战场 , 更为揪心的是 , 他也喜欢诗 , 在笔记本上抄录了哥哥的遗作;他也22岁 , 一个已经触摸到青春的年龄 。
完全可以想象老首长夫妇那滂沱纵横的老泪 , 但是 , 这个边防军人家庭的选择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凛凛风骨、耿耿忠心——他们把刚从军医学校毕业的女儿、在部队医院担任外科医生的女婿再一次送到前线医疗队 , 刘斌司令员作为前线指挥员一直战斗在一线 , 王昌群则成为了支前领队 , 奔波在战火中……
历史学家说:“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是努力重现往昔生命的历史 。 ”而新疆边防阿拉山口的战士则说:“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是老哨长用生命留下的创业史 。 ”
阿拉山口曾以“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大风口而出名 。 60年前 , 首任哨长吴光胜受命进驻 。 他带领战友顶着迎头风走了80多公里 , 来到这个风沙的世界 , 靠挖“地窝子”建起了最初的哨所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老哨长当然也有转业之日 。 而他的家乡 , 是与阿拉山口有霄壤之别的扬州 。 没想到人在繁华的温柔之乡 , 却心心念念地挂记着那风扬沙飞之地 。 几年前 , 他去世时 , 唯一的遗愿就是把骨灰撒在阿拉山口 , 和年轻的战友们继续守望国门 。
从此 , 连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 每当巡逻经过这一段边防线时 , 官兵们都要伫立注目 , 向老哨长表达新一代戍边人的致敬 。 当然 , 那个“地窝子”的旧址 , 今天已经成为“黄金口岸” , 它所在的地区 , 如今被称为“亚欧大陆桥头堡” 。
今年连队的春节晚会上 , 大学生士兵陈嘉龙朗诵了自己写的诗句:“我们和老哨长一样 , 青春从来属于风 , 一直在鲜红的国旗上扬动 。 ”
新一代的戍边人非常清楚地知道 , 用年轻的脚步去跋涉、用青春的热血去守卫祖国的疆土 , 无论在哪一个年代 , 都是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肩头之责 。 不同的是 , 历史在变化 , 所需要担负的责任也发生着改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