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 随着互联网应用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 ,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了数字鸿沟 , 从原来的不会用、不会玩 , 变成了网络达人 。
文章图片
运用手机APP、小程序等聊天社交、获取信息、购物出行等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日常 , 微信、抖音等手机软件上也有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影 。
“2022年3·15晚会的主题是“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 。 而共促消费公平更需要强化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消费群体的保护力度 。
被盯上的老年人
据《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显示 , 在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 , 超过半受访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机App在3-5个小时 , 近八成受访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机App超过3小时 。
但许多老年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 相比于年轻人 , 他们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网络上的“韭菜” , 被套路与诈骗 。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 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 , 超四成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 , 近四成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 。
例如在直播购物中买到假货、莫名其妙被订购了某些套餐、投资养老产品被商家卷财跑路等等 。
据央视网报道 , 有老年人遭遇了“套路保” , 在手机上稀里糊涂买了保险 , 被自动扣费长达9个月 , 要求退款时却被冷处理、“踢皮球” 。
而有类似遭遇的老年人并不少 , 有的老年人误点了某某保“1元办保险”的广告 , 保险广告着重强调“1元办保险” , 但除了当月之外 , 此后每月扣费则要220多元 , 且后续扣费的提示十分不明显 。 误买了保险后 , 很多老年人很可能对此并没什么印象 , 但却被扣费了上千元钱 。
在退费维权方面 , 也并不顺利 。 上述案例均未追回全部扣费 。
有些老年人表示 , 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买的保险 , 还有些人是从出行、支付、短视频等各类App或者网页上误点了广告 , 如填写问卷调查、抽奖、线上购物等等 。
很多人投诉称 , 家中老人不了解产品情况就被投保 , 此后又在不知不觉间被自动扣费 。 在各条投诉中 , “诱导”“不知情”等字眼频频出现 , 从扣费金额来看 , 少则数百元 , 多则上千余元 。
早些年 , 大部分中老年人还停留在玩微信的时代 , 他们在微信上交友 , 把微信当做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
据《中老年互联网生活报告》 , 超八成中老年人都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在朋友圈点赞、接收或分发红包 , 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 , 25%的中老年人会制作手机相册 , 20%会制作微信表情 。
而近些年来 , 随着短视频的火爆 , 老年人也从原来的玩微信转向了刷抖音、看直播 。 如今 , 短视频也成为了中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
不少老年人刷短视频比年轻人还上瘾 , 一方面老年人刚接触网络感觉新奇;另一方面 ,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 刷短视频很好打发时间 。
文章图片
虽然老年人能够通过刷短视频开阔眼界、跟上时代 , 减少跟子女们的代沟 , 获取一定的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 , 但短视频中的坑也不少 。
一些低俗、毒鸡汤、谣言假新闻等短视频内容虽为人诟病 , 但老年人的点击率、点赞率却很高 。
有的老年人听信了网上所谓的养生知识 , 被怂恿购买相关的养生产品和养生付费课程 , 而这些养生知识大都是通过夸大一些现象来吓唬老年人的 。 比如说“老人年记忆力衰退、腿脚不灵活是患帕金森的前期征兆”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