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网络培训乱象调查 培训机构号称“包过”能信吗( 三 )


但在随后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 , 原先承诺的黄金期货秘籍课、基金股票全景复习课、全景复盘课并未兑现 , 仅有的两次专享直播课也是和几百人一同观看的 , 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推销他们更高级的培训课 , 并不断降低课程价格 , 直播评论区不一会儿就能看到有学员购买课程的消息 。
在培训期间 , 班主任以开设新课为由 , 不断将刘女士推荐到别的社交群 , 有的是证券投资实战群 , 让刘女士和同期学员集体在某证券公司开股票账户 , 有的是期货外汇群 , 将学员们“打包”交给某证券公司之后便再也没动静 , 什么也没学到 。
学员们集体向该机构投诉时 , 机构客服解释说 , 学员们签的培训合同已经到期 , 课程已经交付 , 无法退款 。
与此同时 , 有细心的学员发现 , 当时报名时签署的网络培训服务协议中 , 盖章公司天津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竟然和该机构没有任何关联 。
多方联合齐心治理
遏制网络培训乱象
在黑猫投诉发布的《2021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中 , 有关网络培训的内容也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部分 。
近几年 , 在不少人有着“学历焦虑”的背景下 , “包过”“包获文凭”的学历、技能提升广告随处可见 。 然而 , 一些宣称“包过”的教育机构甚至没有给学生报名入学 , 大量非正规机构大肆招生 , 部分机构更是涉嫌违规违法经营 。
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成人教育市场规模达11077亿元 。 市场的不断扩张也伴随着纠纷的增长 , 微博上“教育培训”相关的提及量高达365万次 。 教培机构屡屡“爆雷” , “在线教育机构虚假广告”“1元学理财被骗近万元”等话题引发人们广泛讨论 。
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 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 , 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
对此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 “零基础包拿证”“证书含金量高可挂靠”等 , 都是赤裸裸的虚假广告和误导宣传 , 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 如果机构宣传可挂靠 , 那么具体的挂靠企业以及是否得到监管部门的同意都需明示 。
针对一些培训机构在收款后或培训尚未结束时失联的情况 , 刘俊海说 , 如果培训机构想履行责任但是没有能力 , 即构成违约 , 属于违法行为 。 但如果机构在一开始收钱的时候就没有履行的意思 , 则可能涉嫌犯罪 , 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
贵州新瑞林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旭梦认为 , 网络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等行为 , 使消费者违背真实意思表示订立合同 , 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学费 , 也可以直接请求赔偿 , 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 严重的话应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
吴旭梦提醒 , 消费者在参加网络培训的整个阶段 , 一定要做好证据收集工作 , 如相关截图、电话录音、转款凭证以及签订合同时的合同原件 , 以便日后维权 。
刘俊海认为 , 监管者应该勇于担当 , 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 , 激浊扬清 , 惩恶扬善 , 遏制网络培训中的乱象 。 对于没有培训资质的机构 , 该取缔的取缔、该处罚的处罚 。 同时 , 培训机构应当加强自律 , 依法经营 。
在吴旭梦看来 , 对于此类虚构培训效果的培训机构 , 公安、市场监管、网监等部门应该联合执法 , 除整顿罚款之外 , 对于这些培训机构的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依法予以重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