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娟大二那年 , 学院包了两辆大巴 , 组织六七十个学生到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参观 。 地面站建在山上 , 外形像锅盖 , 还有一个天线 。 她抬头想 , “是不是有卫星正在接收信号?”
参观结束后 , 黄淑娟操纵无人机 , 悬停拍下同学们的合照 。
如果问这些学生什么是遥感 , 他们多半会给出诗意的答案 , “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 , 简单来说 , 就是无人机、飞机、卫星等 , 从低到高直至太空 , 通过电磁波等信号回传 , 获得地面信息后进行处理 。
但想从太空感知地面 , 并不容易 。
尤其是加入科研团队后 , 找不着数据 , 成了黄淑娟的一大困扰 。
多光谱影像承载更多的色彩信息 , 全色影像分辨率高 , 黄淑娟想结合两者优势做影像融合 。 但开源的影像并不好找 , 商业卫星则要收费 。
2019年研究生论文答辩时 , 教授金光问数据哪里来的 , 学生都说是国外卫星 。 金光就说 , “咱自己造一个卫星怎么样?”
他解释道 , 有时想要昨天的数据 , 国外卫星只能提供10年前的 。 他打了个比方 , 选择国外卫星就像吃饭 , 吃什么只能由厨师说了算 。 要了碗海参炒面 , 发现海参只是厨师名字 , 并没有真海参 。
金光与一同出席答辩的教授巫兆聪商量 , 在教学上搞个改革 , 造个卫星让学生互动实验 。 需要卫星图像时 , 下达拍摄指令 , 拍完后若不合适 , 再调整参数 。
两人不谋而合 。
“金大胆”的算盘
研制卫星 , 金光有他的底气 。
退休来武汉大学前 , 他长期在长春光机所工作 , 人称“金大胆” 。
长春光机所做航天相机出身 。 早在2003年 , 金光就找到领导 , 问能否不依托别人 , 连相机带卫星平台 , 自己做出一个闭环来?
2005年 , 所里拿出一大笔钱 , 支持创建新技术研究室 , 金光担任主任 。 最初手下一个人也没有 , 他又争取到政策 , 报名参加的研究生划到他名下 , 提前预留研究所的工作 。 海报贴出后 , 第一批招到11人 。
从学生中挑 , 金光有他的算盘 , “一张白纸能画出更好的画” 。
半路出家的金光 , 顶着“瞎忽悠”的争议 , 从光学设计到机械设计 , 再到自动控制 , 手把手训练学生 。
3月11日 , 金光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杜寒三 摄
特批的火箭运载能力达1.2吨 , 但当时研制的卫星重量只有420公斤 。 航天事业充满曲折 , 如果剩余空间留给其他单位 , 火箭能否如期发射就有变数 。
2014年六七月份 , 金光与火箭方商量 , 剩下的空间全包了 , 再造三颗卫星 。
第二年 , “吉林一号”一箭四星发射成功 , 成为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 , 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 。
2019年 , 与多年前在长春光机所类似 , 招新海报也在武汉大学贴出 。
那时黄淑娟已加入巫兆聪科研团队 , 巫兆聪找到她 , “要让学生造一颗卫星 , 愿不愿意参与到项目里?”黄淑娟立马就应下了 , 但心里仍不免嘀咕 , “我们也能造卫星 , 骗人的吧?”但她又觉得老师不像是开玩笑 。
“修图师改行造相机”
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 黄淑娟都在搜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卫星的载荷、波段范围、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应用等资料 。 找不到数据 , 就从一篇篇论文中挖 。 挖出来的数据 , 再通过做实验论证其准确性 。
这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 。
早上9点到实验室 , 晚上11点多离开是常态 。 遇到赶时间 , 指导老师把他们“关”在实验室 , 不停地提出建议 , 学生们修改 , 老师再反馈 , 一直忙到夜里12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