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造卫星,一场800万元的试验( 三 )


学校宿舍楼晚上11点半关门 , 黄淑娟同宿管阿姨说好话 , “对不起 , 我回来晚了 , 辛苦阿姨给我开门” 。 阿姨开了门 , “下次早点回来呀” , 黄淑娟不敢答应 。 第二天 , 黄淑娟还是从实验室回来得晚 , 不同于前一天初犯 , 这次阿姨让她做了登记 。
卫星研制过程复杂 , 一般分为机械、热控、姿态控制、星务、通信、电源动力等几大系统 。 学生们在不同的团队分工合作 。
3月9日 , 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卫星仿真测试实验室 , 还挂着“‘启明星’卫星发射及测控第二现场”“预祝‘启明星’微纳卫星发射成功”的横幅 。
五台液晶电视挂在墙上 , 显示着卫星飞行位置、参数等模拟信息 。 桌上摆着一套卫星仿真系统 , 还有一个像不锈钢饭碗的飞轮 。 端起飞轮 , 随着内部器件的高速转动 , 会看到双手发生偏转 。 卫星上也有类似的飞轮 , 这也是卫星改变飞行姿态的方式之一 。
3月9日 , 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 屏幕上显示着“启明星一号”的飞行位置、参数等模拟信息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杜寒三 摄
博士生张雪峰负责卫星模拟仿真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 最开始时 , 满屏幕的专业术语 , 他几乎都不认识 。 研究图像处理的他 , 将这种跨度比喻成“用修图软件的修图师改行制造相机” , 而且是造能在太空飞的相机 。
金光把张雪峰和另外两个学生送到长春光机所集训了一周 。 张雪峰觉得 , 就像进了大观园 。 老师讲解时 , 他们一边做着笔记 , 一边还要用手机录视频 。 四五条每条时长30多分钟的视频 , 成了宝贵的资料 。 回武汉后 , 三个人围在屏幕前反复观看 。
带回的中心机没有信号灯 , 张雪峰接上电源 , 无法确定其是否工作 。 在接口连上显示器 , 但屏幕仍然不亮 。 几次尝试无果 , 他只得给长春光机所的老师打了电话 。 老师一听就说 , “会不会是电压调低了 , 没带起来?”张雪峰一试 , 果然是这个问题 。
“启明星一号”研制以学生为主体 , 金光说 , 这不意味着教师放手 , 相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 让学生少走弯路 。 设计图纸由他审查 , 不合格再返工修改 , 直到他认为可以投入研制 , 再开始加工 , “学生是执行者 。 ”
“老金 , 你花就行了”
2月27日上午 , 武汉大学“启明星一号”团队近20名老师和学生 , 在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卫星仿真测试实验室 , 观看1200多公里外的火箭发射直播 。
张雪峰攥着手 , 仰着头 , 不敢眨眼 。 11点06分 , 白烟升腾 , 火箭尾部拖着火焰腾空而起 , 实验室响起掌声 。 十多秒后 , 火箭变成了一个小白点 , 直至再也望不见 。
黄淑娟看着火箭越飞越远 , 有些不舍 , 低声问边上的同学 , “发射成功了吧?”两人都不确定 , “应该是吧” 。
金光是沙场老将 , 他给大伙儿吃了颗“定心丸” , “发射成功了” 。 又是一阵掌声 。
这颗卫星 , 花了金光800万元的科研经费 。
2019年前后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 , 三次赶赴长春邀请金光加入武汉大学 。 一个体现诚意的细节是 , 金光人还在长春 , 学院就给他备好了办公室 。
龚健雅的盛情邀请背后 , 是武汉大学谋划遥感学科的一局大棋 。
龚健雅2018年发表的文章《新时代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站位与战略布局》 , 至今仍在学院官网新闻栏中置顶 。
文章提到 , 武汉大学的遥感学科目前能够排名世界第一 , 是因为几何遥感(包括摄影测量)很强 , 以及遥感信息处理的研究水平很高 , 得到了世界公认 。 但是遥感不仅包括几何遥感 , 而且包括物理遥感(或者说定量遥感)和遥感传感器 。 在遥感传感器方面 , 武汉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不仅没有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 在国内也难有一席之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