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造卫星,一场800万元的试验( 四 )


公开资料显示 , 2018年12月30日 , 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 挂靠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力图构建遥感平台、遥感仪器、遥感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的完整科学技术体系 , 形成具有小卫星平台、空间遥感仪器以及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研究优势 , 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遥感与航天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1月26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 , 在“启明星一号”卫星研制总结暨出校评审会议上 。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官网
作为引进的高端人才 , 金光拿到了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 用他的话说 , 这笔钱怎么花 , “领导不管” 。 领导说 , “老金 , 你花就行了 , 用在教学建设就可以了 。 ”
公开的《武汉大学关于加强海外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 , 是武汉大学高端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标准的缩影 。 根据文件 , 以海外高层次拔尖人才为核心 , 组建配备学术团队 , 选聘工作助手 , 并以团队形式配套科研启动经费 , 其中理工、医科特别岗位资助额度为300万元至1000万元 。
2021年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述 , 亦可窥见武大的求贤若渴 。
窦贤康说 , 武汉大学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绝对量的增加 , 包括增长的速度和加速度在中国高校中表现突出 , “只要我们把人才看成是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核心指标 , 上下齐心 , 并借助一些外部力量 , 一定会把武汉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得更好 。 ”
“没有任何领导说你不能搞 , 院士们还说这个事值得做” , 造卫星的想法不仅没有阻力 , 龚健雅还建议将原定的卫星名“遥感一号”改为“启明星一号” , “以学生为主体研制 , 代表年轻一代像星星冉冉升起” 。
回顾两年多的研制历程 , 如何省钱是金光一直在考虑的 。 火箭发射卫星 , 每公斤报价15万元 。 换句话说 , 每减少卫星1公斤重量 , 就节省15万元 。
金光沿用了他在长春光机所提出的“星载一体化” , 就像电脑一体机一样 , 载荷与卫星一体化设计 , 并体现轻量化 。 他拿起办公室桌上的烟盒 , 敲了敲 , “以前一个板子是实心的 , 在实现抗弯效果的前提下 , 中间能不能镂空一点?”
金光说 , 按照传统的设计思路 , 若要实现同样的功能 , 卫星重量在50公斤以上 。 而“启明星一号”最终重量仅为19.2公斤 。
“最亮的星”
卫星成功发射 , 只是一个开始 。
3月8日 , 还在念大四的林炜华 , 上金光办公室拷了一张“启明星一号”传回的图像 。
金光操着东北口音 , “小姑娘快 , 看看这个能做啥 , 你拷回去 。 ”两个人凑在电脑屏幕前 , 图像色调是绿色的 , 放大能看到水体 , 还有一些农田 。
“启明星一号”团队曾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进行问卷调查 , 搜集学生今后想依托卫星做的应用与研究 。
有个想法让黄淑娟印象深刻 , 用夜光影像研究城市内的“鬼城” , 计算房屋空置率 , “现在光说建了多少房 , 但有没有人住并不知道 。 ”
林炜华所在的实验室 , 正在筛选湖北省内的目标水体 。 金光曾表示 , “启明星一号”能“看清”水体的主要污染物 , 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预警 。 采集的夜光遥感影像是彩色的 , 能更好地用于分析城市灯光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
2018年6月 , 由武汉大学牵头 , 联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
那时 , 黄淑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 。 朋友圈一水儿都是“珞珈一号” , 还有人说“大家快记一下‘珞珈一号’的载荷、发射时间和相关信息 , 肯定会考” 。 黄淑娟特意看了一眼 , 没想到考试真有这道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