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卫星的想法不仅没有阻力 , 龚健雅还建议将原定的卫星名“遥感一号”改为“启明星一号” , “以学生为主体研制 , 代表年轻一代像星星冉冉升起” 。
文章图片
2月27日 , “启明星一号”研制团队部分成员在观看发射直播 。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文丨新京报采访人员 杜寒三
编辑丨袁国礼
校对丨吴兴发
?本文5543字 阅读 10分钟
2月27日之后 ,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 , 感觉自己有了新“身份” 。
当天 ,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 , 创下我国一箭多星的纪录 。 其中的“启明星一号”卫星是由武汉大学牵头 , 是以50多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为主体研制的 。
以前 , 面对家人“遥感学的啥”这样的问题时 , 这群珞珈山下的学子不知如何回答 。 这一次 , 他们有了答案 , “就说是造卫星的” 。
这颗重量只有19.2公斤的卫星 , 装有一台可见光相机和一台红外相机 , 可见光谱遥感分辨率达21米 , 白天能够获取32个波段的高光谱遥感 , 夜晚也能获取8个波段的多光谱遥感和红外光遥感 。
提出研制“启明星一号”并总负责的金光教授 , 曾是“吉林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 2019年退休后 , 他获邀加入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学校拨给了他1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
金光从中拿出800万元打造的这个卫星 , 将成为武大学子的“空间实验站” 。
“造星”背后 , 是武汉大学求贤若渴 , 直面遥感学科短板的成果体现 。 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看来 , “启明星一号”以学生为研制主体 , 代表年轻一代“像星星冉冉升起” 。
3月11日 , 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该院成立于2018年 , 挂靠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杜寒三 摄
“自己造个卫星怎么样”
“武大遥感世界第一 , 有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 你们会成为最优秀的人才” , 2016年 , 黄淑娟考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时 , 老师如此向本科新生介绍 。
这并非一句套话 , 根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信息 , 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已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 。
“我们厉害在哪?”当时还不了解情况的黄淑娟 , 疑惑中带着好奇 。 直到大一上学期开始上课 , 六名院士轮流授课《测绘学概论》 , 她才有所体会 。
第一堂课 , 她去晚了些 , 教室已经坐满了人 。 黄淑娟只好抱着电脑 , 倚着教室后排的墙坐在地上 。
每次课前 , 学生们都排着队 , 摊开课本找院士签名 。 集齐六个签名的幸运儿会发条朋友圈 , 开玩笑说可以“召唤神龙” 。
比黄淑娟小两届的林炜华记得 , 当时仍健在的宁津生院士 , 走路和写板书都慢腾腾的 , 字与字的间距也拉得大 。 早上8点上课 , 9点50分下课 , 林炜华听课都听累了 , 但80多岁的宁津生“一直都不坐 , 坚持站着讲课” 。
这让林炜华觉得是种传承 , “引领新一代遥感人进门” 。
文章图片
3月9日 , 林炜华所在的实验室 , 团队目前正在筛选湖北省内的目标水体以供卫星观测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杜寒三 摄
除了传承 ,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也重视实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