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因此会发生哪些变化,对于未来教学又有哪些启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读和分享 。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始至今,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改革主线,理解改革核心 。202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个关键词 。
那么,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因此会发生哪些变化,对于未来教学又有哪些启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读和分享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现任荣誉教授、博导,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
数学核心素养强调什么?
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强调了三点,首先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这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同时,课程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今天,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 。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数学教育的育人的行为有关(如思维、做事)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其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
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我们认为数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和发展性 。
一致性是指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一致的 。发展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
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需要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达到“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
其中,数学的眼光是指数学抽象,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推理,这就使得数学拥有了严谨性的特点 。数学语言是指数学模型,这就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
上述的几个方面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秉持着这样一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
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把核心素养的表现重新划分,高中有6个,初中7个,小学9个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11个,具体构成如下:
数学眼光在高中指的是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初中是抽象意识和空间观念以及几何观念,小学则是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 。
意识和直观是有所不同的,意识侧重于有这个思维的想法、有这个动作的前提 。观念则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因此观念较意识更一般一些 。
同样的道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那么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在初中强调模型思想,那么,在小学强调模型意识;在初中强调数据观念,那么,在小学则强调数据意识 。
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但是,为了更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新一轮的课标修订有这样一个趋势 。
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 。
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 。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