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关注概念+性质的理解:直观+规则的感悟
新课标中,我们明确了下面三个事实,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了基本事实以后,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悟 。
1.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
2.传递性:a=b,b=c→a=c
3.等式性质:a=b→a+c=b+c;a×c=b×C;a>b→a+c>b+c
如,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可以给学生两条线,让其做等腰三角形 。
对此,老师可以提问:不同的线段长度可以做出怎样的三角形 。两条线断,无论哪条线段做腰或者底,怎样关系可以使得其构成三角形 。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这样,教学较以往就会有所改变,抛开死记硬背的概念教学 。
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是概念记忆,如果想要添加思维训练,可以将题目改成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多有几个钝角,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多有几个钝角,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
2
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两个原则: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这其实是在教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需要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 。
比如:超市的问题,有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居民小区,计划在路边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如果学生思考得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则可以采取满意原则,如果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则可以采取加分原则 。
再比如: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四边形内角和、边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了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法后,能否自己想出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方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边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点 。
数学就是让未知转化为已知 。
3
尝试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说明学生自己能够思考问题 。怎样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也就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高水平的问题 。
如设计关于滑滑梯的情境,老师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滑梯滑的比较快,对此,学生会回答陡的滑梯较快,老师紧接着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梯是陡的,这就回归到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高、角度等等 。
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
当下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透露出了未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要求要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理知识变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
文章整理自《东师“前沿课堂”大家谈(2021春)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在线观摩研讨会》
史宁中教授解读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史宁中教授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主题讲座,分别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以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展开 。通过学习,老师们对未来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及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报告说明了大致方向,以具体颁布为准 。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