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越来越方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反而和老朋友“失联”了?( 五 )


小学毕业后就没有联系了 , 今年我已经27岁 。 我谈过几次恋爱 , 但好像都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
两年前 , 我和姐妹们策划了一次大型小学同学聚会 , 翻遍同学录找同学们的联系方式 , 我才加上了他的微信 。 加上之后没怎么聊过天 , 只是 , 我得到了一个看他朋友圈的机会 。
在朋友圈中 , 我知道了他现在是个老二次元宅男 , 朋友圈里全是他精心购置的各种手办 。 现在的他 , 已经不再让我心动 , 但是 , 也还是很可爱 。
偶尔能看到他的生活就够了 , 就像我 , 偶尔会怀念起那种懵懂的心动感 。 现在大家都各有各的生活 , 就这样远远地看着 , 互不打扰 , 挺好的 。
过去 , 这段故事被我归类在了我的童年回忆里 。 现在 , 它可以偶尔在我的朋友圈里出现 , 发着光 。
静默的“小红点”
@张纸篓 24岁 商业运营
小时候的社交圈子不过学校和家庭 , 可能方圆不过几百里;长大以后社交距离就越来越远 , 可能是几百公里的两个城市 , 可能是几千公里的两个国家 , 好在时代赋予我们的红利是靠着互联互通的网络 , 连接了信号的两端 。
但是也就在这信号的两端 , 多少关系疏于沟通 , 变成陌路 , 多少浓茶烈酒的感情 , 变成了点头之交的寒暄 。
前几天看到了很久之前屏蔽的一个微信群聊 , 挂上了一个小红点 , 才发现 , 那个静默了好多年的初中班级群里有人说话了 。 大概是因为一个同学看到了初中老师们的聚会 , 看到了当年的班主任依然神采奕奕 , 所以分享到了群里 。
过了一会儿班主任发了一条语音 , 问大家最近都在干什么 , 群里也就两个男生回了消息 , 大概其他人也和我一样 , 看到了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吧 。
顺手点开群成员 , 想回忆一下那个时代的好朋友 , 那些曾经睡在上下铺、元旦联欢会上一起表演节目、放学一起买炸鸡柳的朋友 , 但是发现好多人的头像已经换成了没见过的照片 , 好多人甚至并没有加微信好友 , 而我们一同静默在一个群聊里 , 这感觉到底是熟悉还是陌生呢?

社交越来越方便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反而和老朋友“失联”了?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距离初中毕业 , 也不过七八年的时间 , 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 , 依然有被疏于联络而淡漠的关系和逐渐陌生的朋友 , 说近点可能两句话就能回到学生时代 , 说远点可能已经变成了点头之交 , 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 就是最亲密的沟通 。
梅罗维茨认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 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 ”[1]电子媒介的出现导致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 , 从而生成了新的场景 , 而新的场景产生就意味着新的社会行为 。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无疑是想要帮助人们实现更好的连接 , 它将真实的人际关系带入到了虚拟世界 , 与物理空间构筑的地域限制不同的是 , 网络上存在着海量信息 , 可以分化出大量的网络场景 , 但它却在人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 这就使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地缘限制 。 [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