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秋招大战中,大学生无法支配的人生

在大厂面前 , 校招生像一只弱小的蚂蚁 。 但蚂蚁也需要抵抗 。
2021年的夏天对于何栗而言有些手忙脚乱 。
她的精力不得不被拆成三份 , 一份用来穿过北京海淀区后厂村路汹涌的人潮 , 完成在某互联网大厂的暑期实习;一份用来闪回广州的校园 , 在时间截止之前交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剩下的一份则要用来准备简历 , 做完无穷无尽的秋招笔试题 。
现在做的这份暑期实习拿不到转正名额 , 早在实习进行到一个月时 , 何栗就接收到了上司的暗示 。 所以现在 , 秋招是她眼中的“孤注一掷” 。
结束工作后 , 何栗需要步行到离公司最近的地铁站 , 搭四十分钟地铁回到住处 , 再开始改简历或是做笔试 。
不用担心夜路危险 , 后厂村路一到晚上 , 最不缺的就是刚下班的人 。
在一个盛产互联网人的专业就读 , 何栗也听师兄师姐说起被毁约的事情 , 但眼下她还顾不上这些 。 在众多校招生里杀出重围 , 收割尽可能多的offer再慢慢挑选 , 才是她不得不走的道路 。
当被问到如果被公司毁约怎么办 , 何栗显得有些迟疑 。 “要是到明年我入职的时候 , 这个部门不幸被全部裁员了 , 那我也没办法 , 只能哑巴吃黄连 , 自己慢慢找 。 如果是非常规毁约 , 我可能会直接对线 。 ”听起来 , 秋招是件需要运气的事情 。
运气不好的人很多 , 在何栗楼上办公的陈吨吨就是其中之一 。 外人眼里的她 , 一毕业就入职互联网大厂 , 在喜欢的岗位发光发热 。 只有她自己知道 , 费尽力气拿到一个满意的offer , 再被这家公司放弃掉 , 是种怎样的体验 。

互联网秋招大战中,大学生无法支配的人生

文章插图
被放弃的那一个
互联网企业的秋天 , 可能是从立秋开始算起的 。 虽然名叫秋招 , 但抢夺人才的大战 , 早在最炎热的八月就已打响第一枪 。 为抢在竞争对手前开始招聘 , 各类提前批、专场宣讲层出不穷 , 疫情前的秋招季 , 重点高校的小礼堂几乎会提前一个月被各大公司定空 。
这样的架势 , 让尚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我对公司很重要 。 ”
说重要也是真的 , 花钱招人 , 公司都希望招到更好的 。 当人才无法用统一标准衡量时 , 一些公司会把标准简化为应聘者的学历 。 例如在美团 , 清华北大毕业的校招生来应聘 , 不会占用校招名额指标 。 华为则有自己的目标院校列表 , 大部分为985、211高校 , 双非院校中只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入选 。
但“我很重要”的错觉很快就会消失 。 即便满足严苛的背景要求 , 过五关斩六将地通过面试 , 也随时可能会被放弃 。
从面试通过到正式入职 , 中间隔着若干个环节 。 Offer call、录用意向书、两方协议、三方协议、劳动合同 , 顺利走完这一趟 , 大厂的大门才会彻底敞开 。 对于校招生而言 , 公司每年的政策和筛选规则并不透明 , 在每个环节中 , 他们只能祈祷自己不要成为“被放弃的那一个” 。
校招生的圈子里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黑话 。
华为每年面试通过的候选人数量高于最终录取数量 , 在收到面试通过的短信后 , 需要等待录用通知 , 这段时间被称作“泡池子” 。 一位曾经参加华为校招的毕业生称:“池子里的人都有排序 , 前面的人要是拒绝了 , 后面的人就能递补上 。 ”
于是“在池子里泡着呢”成为这群候选人心照不宣的状态 ,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句黑话是“被捞” 。 百度、腾讯、阿里等大厂都有单面轮次 , 由业务部门从HR初筛通过的简历里挑选合适的候选人进行面试 。 一旦收到单独面试通知 , 意味着从候选池里“被捞”了 , 可以获得一个宝贵的面试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