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零售巨头亚马逊的时装野心( 三 )


亚马逊近期将自有品牌近期重点拓展至时尚和服装领域, 依旧采用无与伦比的统一数据库与迭代心态作为支撑, 更加强化其进军消费性包装商品举动 。 亚马逊数据是其它任何组织实体无法比拟的:即可知任何特定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
“通过精确追踪无数笔网购交易, 亚马逊始终拥有编纂一个信息‘核’数据库的实力, ”零售专家Robin Lewis写道, “他们能够实时了解什么是热点、什么不是 。 他们可以因此迅速找到那个‘空白’, 目前还没有款式和价位 。 ”
亚马逊最近推出第一批共计7个自营服装品牌来填补这些空白, 品牌名称诸如Franklin & Freeman、Scout + Ro以及Society New York等 。 零售商推挤库存的同时, 亚马逊的另一个显著优势也在凸显 。
忘了“利润推动”
零售商宣传推广其自营品牌商品, 因为这样能够填补现有提供产品的空白, 消除批发商或分销商环节, 产生更高利润 。 但亚马逊与时尚产业的巨大差别还在于, 亚马逊不太在意利润率, 最看重的则是现金流 。
“利润率不是我们的优先事项, ”Bezos在2013年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交谈时表示:“你想要最大化的, 绝对是美元自由现金流, 如果通过降低利润率来实现这一点, 我们会选择降低利润率 。 所以如果你能做好自由现金流, 投资者就会掏钱买你的股票 。 投资者不会因为利润率掏钱的 。 ”
这里是Bezos的逻辑举例 。 时尚品牌生产一件T恤要花10美金, 出售价格为50美金, 这将获得80%的利润, 可能最终会卖出100件或1000件衬衫 。 但如果衬衫卖不动, 品牌可能就得打折继续卖 。 但损害已经产生了, 因为这个品牌已经付了钱去生产服装, 消费者也已经决定不去买这件T恤了 。
但Bezos的做法相反, 他宁愿是花费5美金生产一件T恤, 出售价格为6.5美金, 这只产生23%的利润 。 如果6.5美元这个价位还卖不动, 亚马逊便会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提高和降低这个价格, 不断调整售价进行评估, 直到最终落到最大化销售的价格 。 亚马逊凭借灵活调整售价建立起了整个大规模业务 。 Boomerang Commerce最近进行的研究发现, 亚马逊平均调整价格9.2次, 与之相比, 梅西百货(Macy’s)平均调整2.1次, 科尔士百货(Kohl’s)调整1.5次 。
就利润而言, 亚马逊的定价结构比较差 。 但亚马逊可能会卖出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这样的T恤, 产生无穷的自由现金流 。 是的, 这需要巨量的资本和规模才能从每件衬衫挤出那么一点利润, 但这就是亚马逊的新兴商业模式 。 今年第2季度, 亚马逊的零售营业利润率为2.09%,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1%;第1季度零售运营利润率仅为1.73% 。 看似微不足道, 但亚马逊商业模式却通过大规模经营解决了这一点, 这与传统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零售模式截然不同 。
亚马逊对“最合适价位”的痴迷, 帮助其实现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并远离价格定得过高或过低的可能 。 有些品牌对不断测试定价失去耐心, 因为定价不一致或将影响品牌认知, 尤其是在奢侈品行业, 价格往往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与独特性的指标 。
时装的“酷” vs 科技的“酷”
亚马逊的定价策略以及时尚品牌对其呈现的消极态度, 象征着双方之间的大裂缝:时尚产业与亚马逊对什么是“酷”有着非常不同的定义 。 在时尚界, “酷”基于经验、感觉、情绪与审美;在亚马逊以及更为广泛的科技界, “酷”基于建设、学习与迅速扩展 。 Bezos在2011年写的一篇备忘录被称为“Amazon.love”, 列出了24件他定义为“酷”的事情 。 而他的“酷”与时尚界的“酷”几乎没有交叠之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