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挤破的?

互联网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 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 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 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 。 在此期间, 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 。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 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 。 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 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 创造了一个温床, 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 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 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

网络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挤破的?

文章插图

首先, 这个问题不该归于, 或者说是不仅仅归于互联网这个话题, 因为这场资本泡沫的主导者不是互联网行业, 而是由另一个行业所导致——金融业 。
当时有一批高科技公司, 如微软、IBM等, 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 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 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 。 然而也有一群互联网企业, 在投资人、专家学者, 以及其自身的包装下, 轮番上演公关秀, 吹着极其美好的未来, 吸纳了大量资金 。 盲目的逐利热情, 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隐秘造假, 导致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虚高, 甚至疯狂 。

网络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挤破的?

文章插图

然而现实是, 后一批的互联网企业, 他们改变不了盈利能力极其低下的局面, 同时又有在大肆挥霍金钱, 也有的被快速淘汰, 有的发展方向错误 。 当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和冷静后, 发现了这些问题 。 而且同时伴随着几件诱因的发生:1、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在1999年下半年年上市, 而之后的6个月冻结期中, 交易量相对较小, 但6个月的解冻期一到, 抛售潮出现 。 又恰遇4月份的报税季度, 对股市造成不小的震荡;2、大量对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 不巧的同时出现在了2000年3月10日, 带来了抛售的连锁反应, 投资者人心惶惶;3、领头羊微软在97年被指控垄断, 98年立案, 而在2000年1月盖茨辞职, 同年4月, 法院宣称已收集到证据证明到微软的确存在垄断行为, 微软面临可能被拆分 。 科技股巨头可能陨落的消息加剧了人们对科技股的恐慌心理 。 4、高盛首席投资分析师科恩10年来首次对投资者发出减持科技股的建议 。 同时各路分析师口风一转, 开始唱衰, 危机开始显露了 。
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上在不恰当时机出现的诱因, 于是危机爆发了, 泡沫开始破灭 。 使得原本被炒到高的不合理的股价一落千丈, 同时那些单纯依靠融资为生的互联网企业再也融不到钱 。 大批互联网企业关门, 众多IT工程师失业 。

网络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么挤破的?

文章插图

同时互联网泡沫的产生原因, 更多的是当时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
美国经济在大萧条后迎来了连续40年的增长, 金融业此时被严格监管 。 但是在70年代, 遭遇了2次石油危机, 也为美国带来了高通货膨胀 。 1982年, 里根政府为了振兴经济, 开始放宽对储蓄贷款银行的限制, 允许他们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于是金融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 投行的春天来了 。 但是在80年代末, 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 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的积蓄 。 这应该算是第一次金融危机 。 但是贪婪和盲目的逐利并没有因此减退 。 人们依然继续在房地产和股市中期待投机盈利 。 90年代, 监管机构继续放宽甚至撤销了监管机制 。 于是引来了发生于9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大危机, 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泡沫 。 由于无人监管, 投资银行会推销他们明知毫无前途的互联网公司, 分析师们按照吸引生意的数量获得薪酬, 按照肆意鼓吹得到酬劳 。 很多当时被称为极具潜力的科技股, 事后被贬为一文不值(针对资本市场) 。 他们当面说的是一套, 背地里又说的另一套 。 欺骗投资者, 吹捧和虚高成为了主旋律, 自然, 泡沫产生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