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报道的真实性 媒体的报道一定真实吗】中青评论
将所有的报道(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判断 , 才能找到最靠近真相的答案 , 而不是简单地说哪个真 , 哪个假 。
什么样的信息值得相信 , 什么样的信息不值得相信?自始至终 , 找到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 , 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要义 。 再博闻强记的人 , 其精力都注定是有限的 , 而可资获取的信息 , 对个体而言却是无限的 。 学会对信息作出筛选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是每一个阅听人的“必修课” 。
学会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 , 迅速分辨出那些来路不明、要素不全、细节不清的“一眼假”新闻之后 , 许多阅听人都会生出新的疑惑——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 , 就一定是真的吗?倘若有媒体报道失实 , 乃至蓄意炮制假新闻 , 我们又该如何辨别 , 使自己免遭蒙骗呢?

文章插图
这样的疑惑当然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 , 倘若将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 , 我们便会发现 , 不实报道与假新闻的阴影 , 就像一块久久不能散去的灰暗乌云 , 时刻威胁着各国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 。 在中国 , 专业期刊《新闻采访人员》每年都会评选出由媒体发布的“年度十大假新闻” , 其中任何一条 , 在发布时都骗过了不少读者 , 让人不由得大呼上当 。 而在国外 , 假新闻同样是一项严峻的社会挑战 , 对此 , 不仅普通读者深恶痛绝 , 一些外国政治家甚至将假新闻当做头号大敌 , 直言要向其“宣战” 。
这些令人遗憾的事实 , 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不是所有的媒体报道都能与“真相”二字画上等号 。 对此 , 唯有以求真务实、理性审慎的态度 , 对各类信息保持合理质疑 , 才不至于轻易被那些更“高级”的假新闻俘虏 。
“保持合理怀疑”的意思 , 并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 滑向“新闻里根本就没有真相”的虚无极端 , 而是说我们对任何信息的真实性 , 都应先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 , 然后再用理性去考量其真假 , 选择是否相信 。

文章插图
尽管“媒体报道的信息未必都是真的” , 但这并不代表“一则消息要么绝对真实 , 要么绝对虚假” 。 究其本质 , 新闻报道的过程 , 其实是新闻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真相、再现真相的过程 。 而既然是寻找与再现 , 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报道永远只能“逼近”真相 , 而并不等于真相本身 。 在这种情况下 , 衡量信息真实性的尺度 , 绝不是只有“真”和“假”两个选项 , 而是一个可信度由低到高排列的连续谱 。 同时 , 在发掘事件真相的过程中 , 后续的报道 , 可能是对前面报道的补充甚至纠偏 。 我们需要将所有的报道(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判断 , 而不是简单说哪个真 , 哪个假 。
很多要素都会对一则新闻的“真实”造成影响 , 而对于具备基本媒介素养的普通阅听人而言 , 至少应该记住以下这几个要素:其一 , 是报道的细节详实程度;其二 , 是报道的引语丰富程度;其三 , 是报道中情绪与立场的表露;其四 , 则是信源的既往公信力 。 一则新闻对细节的报道越是详实、具体 , 我们便越有理由认为其报道是下了功夫 , 且确实言之有物;一则新闻中引语所占的比重越大 , 我们便越有理由认为这则新闻确实有据可查 , 而不是采访人员的一面之词;一则新闻中表露出的情绪与立场越克制、越审慎 , 我们便越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报道是客观、平衡、理性的;一则报道的发布媒体过往的信用记录越好 , 被揭露出造假的情况越少 , 我们便越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报道是可信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