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了, 人们想出了各种方便生活的机器, 上海出现了一家无人面馆, 大家一定很好奇没有人怎么做面 。 但是爆红网络的无人面馆好景不长, 开业几天后停业了, 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文章插图
上周, 上海的一家“无人面馆”在网络上刷了屏, 被看作是餐饮行业零售化的标志 。 然而, 几天后却被有关部门叫停 。
对此, 一位餐饮老板神评论:这一看就是理工男的设计……
上周, 一段网络视频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兴趣 。 上海徐汇区某写字楼内出现了一家“无人面馆” 。 “面馆”的外形和传统的自动售货机差不多, 食客在机子前选好汤底口味后, 可选择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45 秒钟就可以吃到 。
热腾腾的面怎么在一台机器里煮好, 引起了网友的各种猜测 。 有人说, 这里面是不是藏了一个厨师?
事实上, “无人面馆”需要预先把汤面盒放进去, 每台机器每次只能预存40份面, 下单后这些冷冻的汤面盒会被快速解冻, 并由注水口戳开汤面盒顶部, 将开水灌入, 一碗热汤面就完成了 。
至于面的味道, 一众赶去测评的网友表示差强人意, 配菜比较简单, 面的口感也马马虎虎, 但考虑到机器的方便快捷性, 总体还是及格的 。
但还没火几天, “无人面馆”竟然停业了 。 运营方上海噜逗餐饮管理公司贴出告示称, 目前测试阶段已经结束, 将暂时停售几天, 待经上海市场管理部门正式批准备案后, 会在近期择日正式营业 。
对此, 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台“无人面馆”的经营超限了, 它只能从事预包装食品的销售, 而“无人面馆”涉及现场餐饮的制作环节, 并不在许可允许的经营范围内 。
“无人面馆”的性质认定, 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
自动售货机和餐馆, 一个是销售预包装食品, 一个是现场制作食品,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 存在多种差别 。 而 “无人面馆”可能面临性质难界定的尴尬 。

文章插图
关于食品制作与销售, 到底由哪个部门来监管, 其实我国各地的情况不太一样 。 从新闻上来看, 上海市场的相关事务由市场监管局来处理;但在我国的部分省市, 则由食药监部门全权负责;而在个别地方, 还会出现工商部门和食药监部门的交叉管理或者监管空白 。
一位曾在某跨国连锁快餐企业任职的知情人士告诉内参君, 当初品牌旗下甜品站在某市办理许可时, 就遇到过类似情况 。 当地食药监部门认为, 甜品站没有餐位, 本质上不是餐馆, 不应由食药监负责;而工商部门表示, 甜品站存在现场食品加工环节, 应当认定为餐馆 。
在两个部门说法不一的情况下, 甜品站半年都没办下来许可证 。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一直在寻找更加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模式, 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一”的过程中, 各地的进度和实际情况都不相同 , 遇到诸如“无人面馆”的新生事物时, 的确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
可以预见的是, 如果“无人面馆”想要取得制售热食类食品的经营许可, 必须要在机器结构和机器管理制度上都有所改变, 但势必会提高运营成本 。
“这一看就是理工男的设计思路, 非常想把餐食的销售制作都集约在机器内, 忽略了监管方面的一些规定 。 ”有业内人士支招说, 想规避现场加工环节很简单, 让顾客自行完成即可 。
“在机器外部设置一个热水注入口, 明确告知顾客是这是免费提供的, 顾客自己接水自己加热, 就不算是销售者现场制作食品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