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源及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 十 )



一、大烧纸, 九K白纸, 砸上四行圆钱, 每行五枚;

二、冥钞, 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 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 并有酆都城的图案, 多系巨额票面, 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 用硬纸作心, 外包银箔, 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 成一圆钱状, 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 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 下边缀一彩纸穗 。 旧时, 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 是日, 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 将包袱放于正中, 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 烧香秉烛 。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 即可于门外焚化 。 焚化时, 划一大圈, 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 谓之“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 亲到坟茔去祭扫 。 届时要修整坟墓, 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 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 让他人看了, 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 祭罢, 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 甚至互相比赛, 进行娱乐活动 。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 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 戴在头上, 谓“清明不戴柳, 来生变黄狗” 。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 兴尽方归 。

六、清明节用花, 一般来说, 白色的花表示哀悼, 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 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 。 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 。 当然, 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 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 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

插柳 据说, 插柳的风俗, 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 有的地方,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 以预报天气, 古谚有“柳条青, 雨蒙蒙;柳条干, 晴了天”的说法 。 黄巢起义时规定, 以“清明为期, 戴柳为号” 。 起义失败后, 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 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 ”柳条插土就活, 插到哪里, 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 处处成荫 。

清明节春风明媚, 绿树成荫 。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 人人都要戴柳, 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 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 但因为生活不轨, 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 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 每年清明节, 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 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 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 宋元以后,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 人们踏青玩游回来, 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 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 春节气候变暖, 各种病菌开始繁殖, 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 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 而插柳戴柳 。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 受佛教的影响, 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 而称之为“鬼怖木”,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 百鬼不入家 。 ”清明既是鬼节, 值此柳条发芽时节, 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 。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 堤长十里, 一步一柳, 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折柳枝赠别亲人, 因“柳”与“留”谐音, 以表示挽留之意 。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 不忍相别, 恋恋不舍的心意 。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 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 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 折尽边城路旁柳 。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曲, 也会触动离绪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其实, 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 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鬼不入家 。 ”清明既是鬼节, 值此柳条发芽时节, 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 。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 堤长十里, 一步一柳, 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折柳枝赠别亲人, 因“柳”与“留”谐音, 以表示挽留之意 。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 不忍相别, 恋恋不舍的心意 。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 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 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 折尽边城路旁柳 。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曲, 也会触动离绪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其实, 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 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