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屋后, 以示怀念 。 【清明节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即今天的清明节 。 从此, 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清明节, 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 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 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
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 按阳历来说, 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已有2000多年历史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 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 万物开始复苏, 可以春耕播种了 。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 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 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 清明作为节日,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 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 扫墓时,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直到今天, 清明节祭拜祖先, 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 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 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 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 当上国君, 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 却忘了介之推, 他经旁人提醒, 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 可是, 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 介之推是孝子, 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 可是,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 仍不见介之推 。 火熄灭后, 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 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定为寒食节, 规定人民禁止用火, 寒食一天,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