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2021港股最大IPO,“大白马”中国中免被高估了?

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谨慎思量, 或许才是它调整募资额的真正原因所在 。
内地免税巨头中国中免(601888.CN)的二次上市之路, 似乎走得不太顺利 。
据香港信报11月17日的消息, 中国中免的上市请求已经获得港交所批准 。 但与市场预期不同的是, 中国中免本次预计集资规模仅为50亿美元(约合390亿港元) 。 而此前的消息指出, 中国中免计划在IPO中集资70亿-100亿美元, 若按最高募资额计算, 它的募资额将达到约776亿港元, 这将使它超越快手成为年内最大规模IPO, 也是这几年来除蚂蚁集团外规模最大的IPO——当然, 按照如今的募资额来算, 这一目标注定不大可能实现了 。
对于上市相关消息, 中国中免并未表现出明确否认态度 。 它在17日晚间的一份公告中表示, 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确已审阅公司的上市申请, 但该信函不构成正式的上市批准, 港交所方面仍有对公司的上市申请提出进一步意见的权力 。
这或许意味着, 中国中免的上市历程还将经历几番波折 。
三季报“不够硬”?本次中国中免募资额不达预期的事实一经传出, 便引发了市场的激烈讨论 。 有分析人士认为, 中国中免之所以大幅下调募资额, 或是与此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有关 。
根据中国中免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 其在前三季度中的营收一如既往保持着好成绩, 营收总额达到494.99亿元, 同比增长40.87%;归母净利润为84.9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68.35% 。
不过, 中国中免在前三个季度中的营收成绩本应有更好的表现, 却因为第三季度本身的增速下降而没能达到市场预期 。 财报显示, 中国中免第三季度的营收为139.73亿元, 同比出现下降迹象, 下降幅度达到11.73%;在归母净利润上, 中国中免倒是维持了一个不错的增长幅度——归母净利润达到31.22亿元, 增幅则为40.22% 。
在财报中, 中国中免将第三季度增利不增收的情况归结于疫情影响 。 它表示, 因为海南地区客流减少, 线下免税销售因此承压 。 同时, 它还列出了海南统计局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2021年8/9月, 海南旅客吞吐量分别同比下滑53.6%和24.3% 。
尽管如此, 投资者们仍然不买账 。 11月1日开盘时, 中国中免股价随即触发跌停, 并在后续十数天内一路狂泻 。 截至19日收盘, 其股价已经跌至225.3元, 较股价高点近乎腰斩 。
究其原因, 可能是中国中免的经营业绩构成“不够硬”, 投资者才纷纷“用脚投票” 。
根据它此前发布的公告来看, 中国中免在海南地区的六家下属子公司自去年年初就开始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而这一因素增加了其7.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此外, 首都T2+T3机场租金协议的调整也为中国中免增加了11.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
这意味着, 中国中免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实际上是由这些不可持续的额外收入撑起的, 若是剔除掉这些收入带来的影响, 中国中免的业绩并不好看 。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 中国中免三季度经营业绩实际同比下跌幅度达到43.80%, 远远逊于市场预期 。
总体来看, 这样一份财报确实不足以撑起中国中免“超越快手, 成为年内最大规模港股IPO”的野望 。 不过, 短期财报也不能简单地与中国中免的未来挂钩, 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谨慎思量, 或许才是它调整募资额的真正原因所在 。
能否继续稳坐行业霸主之位?在二级市场之外, 中国中免的竞争对手正不断增加,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
2020年10月, 复星旅文和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有限公司签署协议, 意在于旅游零售等方面展开合作;同一时间, 瑞士免税巨头Dufry也宣布将与阿里巴巴组建中国合资公司, 推进国内的旅游零售业务;而在它们入局之前, 王府井集团已经先一步拿到了宝贵的免税品经营资质, 成为了国内第八家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