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已经50岁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竞争对手

社交性饮品是咖啡而不是酒 。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
编者按:今年是星巴克创立的第50个年头 。 关于星巴克的诞生、灵感及其运营理念,值得每一位创业者学习 。 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
近期,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Starbucks)迎来了它的50周年纪念日 。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家连锁店才进入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 。 它的成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最初的星巴克不是一个咖啡店,而是出售极品咖啡豆和设备,让顾客可以自己煮咖啡 。 1981年,梅西的一个供应商的销售代表拜访了西雅图的四家小商店,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卖的简单咖啡装置比梅西所有的商店都要多 。
这位销售代表的名字叫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 。 像奶昔机小贩雷·克罗克(Ray Kroc)一样,舒尔茨也胸怀大志 。 他对老板们说,星巴克可以进军全国,拥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门店”,成为“好咖啡的代名词” 。 1982年,舒尔茨加入公司担任营销主管 。
【星巴克已经50岁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竞争对手】从这里开始,星巴克的历史变得复杂起来 。 1983年去米兰时,舒尔茨看到了一些咖啡吧,受此启发,他想把无处不在的咖啡馆推广到美国 。 不过,当时的星巴克不愿将这个想法扩展到试销店之外 。 于是,舒尔茨便创办了自己的公司Il Giornale 。
星巴克的老板投资了舒尔茨的新公司 。 几年后,星巴克的老板准备专注于其他业务,1987年,他们把星巴克卖给了舒尔茨 。
舒尔茨将星巴克与Il Giornale合并,并保留了星巴克的名字,在芝加哥开设了门店,以检验自己的愿景,那里是远离热爱拿铁的太平洋西北地区 。 “直到我们在芝加哥取得成功,我们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可以在整个北美推广,”舒尔茨在他1997年的著作《将心注入》(Pour Your Heart Into It)中写道 。
最初几年很艰难,为了适应市场,咖啡店的概念需要一直调整 。 为了支付更高的租金和工资,价格需要上涨,而且没有人愿意在冬天到外面喝咖啡,这意味着大堂的位置是必不可少的 。 到1990年,芝加哥的商店开始运转,公司实现了舒尔茨时代的第一次盈利 。
1991年,随着星巴克进入洛杉矶,它真正开始了在全国的推广 。 星巴克一炮而红 。 一位地区经理告诉《洛杉矶时报》说:“我们很惊讶有这么多人知道星巴克的名字 。 ”
第二年,星巴克公司上市,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 1994年,它收购了一家波士顿地区的公司,这家公司发明了星冰乐 。 (在波士顿,人们称奶昔为“frappes” 。 )
在舒尔茨出现之前,咖啡馆在美国就已经存在了——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垮掉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们只占据了一个狭窄的利基市场 。 就像舒尔茨在传奇般的米兰之旅之前一样,大多数美国人从未体验过咖啡馆文化 。
“舒尔茨从米兰街头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咖啡馆在社区建设方面的潜力,还有它本质上的共性:咖啡馆的吸引力可以扩展到各个阶层和社区,而不是只局限于大学城或意大利城市飞地,”金·费纳(Kim Fellner)在她2008年出版的《与星巴克的斗争》(Wrestling With Starbucks)一书中写道 。 星巴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概念,并使其成为一种大众现象,对美国的商业和文化产生了一些持久的影响 。
1.审美的需求星巴克不只是卖饮料 。 它更是传递了一种多感官的审美体验 。 舒尔茨写道:“每一家星巴克门店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提高顾客看到、摸到、听到、闻到或品尝到的所有东西的质量 。 所有的感官信号都必须符合同样的高标准 。 艺术品、音乐、香气、卖相都必须传递出与咖啡味道相同的潜意识信息:这里的一切都是一流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