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剧本杀会有未来吗?

“博物馆+剧本杀” , 有搞头吗?
这年头玩剧本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 但你在博物馆里玩过剧本杀吗?听起来这倒是有些意思 。 从2019年开始 , 国内博物馆陆续推出剧本杀产品 , 主打沉浸式解谜特点 , 吸引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 诚然 , 博物馆丰厚的文化资源对当前剧本杀行业来说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补充 , 或许也可能成为剧本IP打造的新路径 , 而博物馆通过剧本杀这样的文化消费活动也会收获一批年轻的观众 。 但不得不说 , “博物馆+剧本杀”的联合仍需进一步观察 , 博物馆需要拥抱新业态 , 也需要拥抱年轻人 , 但不可跟风发展 。 本文来聊聊 , 博物馆与剧本杀的联合 , 是一件新鲜的事儿吗?
2019年12月24日 , 上海玻璃博物馆策划了一场特别的活动——“消失的艺术家” , 这场活动吸引了约400位观众 , 被视为国内博物馆剧本杀最早成功的案例 , 剧情围绕着寻找博物馆的艺术家和作品展开一场解谜之旅 , 在活动中 , 博物馆工作人员扮演起了NPC(非玩家角色) , 而参观者在博物馆中扮演着博物馆内的角色 , 例如馆长、采访人员、摄影师等 , 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解读博物馆与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味 。
2021年 , 剧本杀成为年轻人追逐文娱消费和社交体验的新热点 ,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行动起来 。 针对这一次剧本杀和博物馆跨界联盟热潮 , 一位剧本杀业内朋友在接受言之有范的采访中直言道 , “在博物馆玩剧本杀目前看不具备全国推广可能 , 要非说一个时间 , 感觉至少五年 , 但那时剧本杀这个业态还存不存在 , 火不火还两说 。 ”

博物馆+剧本杀会有未来吗?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尝试与剧本杀结合 , 另一面剧本杀行业野蛮扩张后的监管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 11月17日 , 上海文旅局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将成为密室剧本杀行业迎来的第一个管理规定 。 其中明确剧本及故事情节中不得出现黄暴、恐怖等十大类情形及从业单位演职人员不得实施的四大类行为 。 《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迅速引发大众讨论 , 这些讨论同样也有助于博物馆思考下一步与剧本杀元素结合的方向 。
“故事思维+沉浸式互动体验” , 奠定“博物馆+剧本杀”融合基础当前 , 博物馆与剧本杀主要有两种结合方式 , 一是博物馆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和背后故事 , 由剧本杀公司在创作过程中吸收文物信息补充或完全依托博物馆文物创作剧本内容 , 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剧本杀游戏中较为普遍 。 2021年9月 , 洛阳博物馆将三件馆藏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以及金狮串饰授权小黑探、支付宝共同开发了《洛阳东风即使来》线上剧本游戏作品 , 在上线一天内话题突破3亿流量 。
博物馆+剧本杀会有未来吗?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结合的方式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更为擅长 , 原因在于博物馆所承担的是文物IP授权的部分 , 通过授权使文物参与到剧本杀故事大纲 , 而剧本内容的整体开发和项目运营则不是博物馆方的工作重心 。 用授权的方式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近几年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主要形式之一 , 在项目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属于博物馆“可控范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