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出师特斯拉?( 二 )


小鹏出师特斯拉?

文章插图

小鹏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限制 , 早期不得不选择与海马汽车进行代工合作 。 但达到发改委设立的建厂门槛后 , 马不停蹄地在肇庆和武汉开始造厂计划 , 这也给小鹏近期的产能反超埋下伏笔 。
着眼于未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汽车市场 , 小鹏还选择了低价铺量 , 快速获取用户规模和行车数据 。 这与特斯拉用Model 3和Model Y两款中端车型迅速占领市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因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 , 一次性的汽车销售收入远远比不上软件服务的订阅式收费模式 。
但机械地照搬特斯拉三板斧 , 小鹏却忽略了传统汽车行业品牌力的问题 , 相比于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披露的30%毛利空间 , 小鹏汽车不到其一半的毛利率 , 意味着可能掉入了单车收入较低的陷阱 。
同季度交付量略低一筹的蔚来 , 在营收上高达98亿 , 几乎是小鹏的两倍 。 这其中产品定位和品牌附加值所带来的溢价 , 才是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核心差异所在 。
02毛利率的硬伤小鹏汽车的投资人李学凌 , 曾在何小鹏的朋友圈评论到:“In China , whoever turns the users of electriccars into the same user base as Pinduoduo wins.Do not face urban white-collarworkers to build cars , to build those for rural usecars.He who wins a diaosi wins the world.”
翻译过来意思也比较简单 , 造车不能盯着都市白领 , 而应该是拼多多的用户 。 这还是二人共同的好友雷军的小米系打法 , “得屌丝者得天下” 。
践行既是股东伙伴又是创业好友的建议 , 小鹏汽车在2018年推出第一款量产汽车产品G3 , 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 。
小鹏出师特斯拉?

文章插图

与同期理想one和蔚来ES8动辄30万起的售价相比 , 小鹏G3平均不到15万的落地价 , 的确吸引了一批车主 。 但并不是预期中的年轻人 , 而是大量受新能源政策补贴驱使的出租车车主 。 G3就这样成为了可能是年轻人在手机上约到的第一台智能网约车 。
由于跨界造车不可避免地踩坑 , 小鹏还曾召回一批一万多辆逆变器存在问题的G3产品 , 该批次故障率高达几乎七成 。
首款入市的产品本就起着品牌定位在市场上锚定的作用 , 小鹏的出师不利 , 更是让本就卖一台亏一台的策略效果雪上加霜 。 根据公开的信息数据测算 , 当时G3的单台毛亏损约在24%左右 , 与如今的14%毛利相比 , 不可不谓沧海桑田 。
但就此断言小鹏摆脱了低端陷阱 , 还有些为时过早 。 后续扭转G3颓势的轿跑系列产品P7和P5 , 市场定价区间仅是上探到了20万级别 , 距离特斯拉、蔚来、理想30万的中高端门槛还有一个段位之差 。
而小鹏为此付出的研发投入、销售网络铺设、售后服务支撑成本等费用占比 , 一直居高不下 。 这其中到底是优先支持员工规模40%比例的研发团队拓宽新产品线 , 还是积极拓宽渠道建设、市场广告营销辅助老产品线销量 , 又会成为内部博弈决策的难题 。
反观拐入研发、销售正向循环快车道的特斯拉 , 在品牌定位之初 , 就坚持走中高端路线 。 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合作 , Model S和Model X的高端产品线 , 都向市场传递出其是新能源车里的BBA这一信号 。
在超级工厂接连落地投产 , 度过产能爬坡期后 , 特斯拉才放心大胆地推出中端Model 3和Model Y系列 , 一举征服那些预算只能买到二线豪华品牌燃油车的车主用户 。
这就好比奔驰A级、宝马1系等高端品牌的入门级车型 , 纵然被人说成是“卖标”“割韭菜” , 占得便宜的虚荣心理依旧会让市场趋之若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