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脱皮?( 七 )


病理性夜汗要警惕
原因:少数孩子夜间出汗是由于疾病所致 ,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佝偻病 。患这种病的孩子 , 由于营养不足、缺少阳光照射等原因 , 体内缺乏维生素D , 血钙降低 ,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 促使汗腺分泌增多 。病儿吃奶或睡觉时头部多汗 。此外 , 还有睡眠不安、烦躁、惊跳和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等 。
急性或慢性感染也可引起小儿夜间出汗 。下半夜出汗又称盗汗 , 是身体能量因感染消耗过大、天亮前血糖浓度降低引起的虚汗 , 如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盗汗 。这种小儿常有与肺结核病人(家人或邻居等)密切接触史 。除盗汗症状外 , 还有发热、消瘦、咳嗽等症状 , 化验血液 , 血沉值增大 。
对策:发现孩子出汗 , 可用干毛巾及时擦干 , 或更换内衣 , 注意防止着凉感冒 。平时经常洗澡 。被褥或睡袋经常晒晒太阳 , 保持干燥 , 同时进行杀菌消毒 。
对于疑为病理性出汗的孩子 , 应注意观察伴随症状 , 及时到医院检查 , 采取相应的zhi疗措施 。如佝偻病患儿 , 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感染性疾病应抗感染zhi疗 。疾病zhi愈后 , 夜汗症状也就消失了 。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 , 应具体分析 , 辨证施zhi 。一般来说 , 小儿盗汗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
一是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 , 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 , 毛细血管丰富 , 新陈代谢旺盛 , 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 , 活动时容易出汗 。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 ,  , 可使机体产热增加 , 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 , 胃液分泌增多 , 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 , 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 , 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 。此外 , 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 , 或被子盖得太多太厚 , 或室内温度过高等 。上述诱因 , 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 ,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 导致全身出汗 , 尤以躯干、面部显著 。
二是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 , 出汗以上半夜为主 , 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 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 , 这种情况在侗楼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有一点要注意 , 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 , 应综合分析 , 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 , 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侗楼病 。佝偻病主要见于两岁半以下的儿童 。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之外 , 患儿常有低热消瘦 , 体重不增或下降 , 食欲不振 , 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摄片等 , 往往可发现异常 , 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
由此可见 , 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 , 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 , 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 。作为父母 , 不能一见小儿盗汗就盲目服药 , 这是不可取的 。
【刚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脱皮?】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盗汗 , 护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儿盗汗以后 , 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 , 及时更换衣服 , 被褥或睡衣也要经常晾晒 , 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 , 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夜间更换衣被要特别小心 , 动作要快 , 避免小儿受凉感冒 。另外还要勤沫浴 , 因为体内的盐分和代谢产物随汗液排泄 , 这些物质积聚过多会阻塞皮肤上的毛孔 , 使得汗液不能及时排出 , 对健康的危害比盗汗本身要大得多 。此外 , 对易盗汗的小儿 , 应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质锻炼 , 如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等 , 以增强体质 , 提高适应能力 。体质增强了 , 盗汗随之而止 。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有用 , 年轻的父母们不妨一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