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高脂血症中美人群有什么异同?( 二 )


肥胖与高脂血症中美人群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肥胖与高脂血症中美人群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调查(CCDRFS)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DL-C)分别为4.70、2.88、1.14、1.35mmol/L,总胆固醇(TC)水平较前明显升高 。2010年全国慢性肾病调查(CNSCKD)项目显示,≥18岁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zhi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1.0%、19.5%和8.9%,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18岁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1%和11.9%,较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3%和4.8% 。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呈增加趋势,平均腰围水平明显上升 。2014年中国7~18岁在校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985年的11倍和73倍 。2013年研究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2.2%,肥胖率为7.1% 。03、为什么中国心梗猝死90%死亡在院外 从北京阜外医院心梗猝死调查数据显示,不足35岁的心梗猝死患者>90%死在院外、35-65岁的心梗猝死患者>80%死在院外、大于65岁心梗猝死患者>70%死在院外,数据触目惊心,更多的调查和反思发现更多的问题出现在人群认知心梗程度太低,如果能大范围提高人群认知心梗,在心梗首次发作的时候就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手段,绝大部分心梗猝死患者其实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大 。心肌梗死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疾病,发病在3小时之内是医疗救zhi的黄金时间,大概50%的死亡病例都会发生在3小时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会降低 。对于首次发作心梗的人群,往往并非真正的首次发作,认知程度越高的患者,救zhi的效果越好,因此人群教育是当下降低心梗猝死发生的有效办法 。肥胖是经济发达的副产品,美国先于我们富起来也先于我们胖起来,甚至美国的胖已经上升到不得不限制过瘦模特不得登台,又或者说美国在宣传以胖为美;而中国也已经进入胖的时代,肥胖人群普遍存在,那为什么中国人群的心梗猝死绝大多数都在院外死亡呢?看看美国的教育和公共设施就可以略知一二,心梗急救知识属于美国常规教育,几乎所有的学生必须具备、公共场合到处可见急救包除颤器,看看我们国内新闻报道的内容“某某王府井羽毛球馆心梗猝死遇见协和六名医生心外按压幸运救活”“某某飞机心梗猝死遇见5名宣武医生心肺复苏幸运生还”等等,从中我们看看急救包、除颤器的身影了吗? 宣传了这么多年“管住嘴、迈开腿”为什么心梗猝死持续高速增长,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原因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宣传方向错了!人群认知心梗才是关键,唤醒人群认知才是diyi个关键点,只有把这些在死神手里走过一圈的人极大可能救活,他们才会真正践行“管住嘴、迈开腿”的zhi病良方,没有这些忠实可变的疾病人群的践行健康模式,就不会有高危人群认知心梗疾病 。换言之,我们连地基都没有打好,你们开始说二楼怎么建设,这就是典型的空中楼阁 。04、胖不是你的错,不知道“心梗”为何物就是你的悲哀了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理想体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单位m)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亚洲人的BMI(体重指标Body Mass Index)若高于22.9便属于过重 。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WHO的标准不是非常适合中国人的情况,为此制定了中国参考标准:
肥胖与高脂血症中美人群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肥胖与高脂血症中美人群有什么异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